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皮质下耳穴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皮质下耳穴,耳穴名。别名睾丸、卵巢、兴奋点、脑。位于对耳屏内侧面,同额点相对,内分泌穴旁,卵巢穴与平喘穴中间处的相对应点上,对耳屏边缘下1/3的内侧面中点处,即对耳屏4区。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等。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诊断作用本穴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失眠、嗜睡等症的参考穴,是诊断恶性肿瘤的重要参考穴之一,用于用于诊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等。当该穴出现压痛及电测阳性时可能为神经系统疾病。

功能作用升清利窍,益心安神,健脾益肾,舒经行血,下气通腑,缓急止痛,缩溺止遗,化痰通络,清热利湿。

穴性平。

定位位于对耳屏内侧面,同额点相对,内分泌穴旁,卵巢穴与平喘穴中间处的相对应点上,对耳屏边缘下1/3的内侧面中点处,即对耳屏4区(可将其分为三个区:神经系统皮质下区在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即1区;消化系统皮质下区在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中点 ,即2区;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区在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即3区;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区与神经系统皮质下区、消化系统皮质下区呈等边三角形,此三区对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有一定价值)。

主治痛症,牙痛,偏头痛,头痛,神经性头痛,外伤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间日疟,疟疾,感冒,哮喘,肺结核,大叶性肺炎,胸膜炎,胸膜粘连,膈肌痉挛,神经衰弱,假性近视,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植物神经紊乱,智能发育不全,智能低下,大脑发育不全,脑震荡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神经衰弱,脑膜炎,脑膜炎后遗症,脑溢血后遗症,头晕,头晕,晕车,晕船,美尼尔氏综合征,肾虚耳鸣,突发性耳聋,内耳眩晕症,失眠,记忆力下降,健忘,多梦,癔病,癔病性瘫痪,癔病性失语,忧郁,焦虑,昏迷,嗜睡,中暑,酒醉,休克,中毒性休克,昏厥症,颜面痉挛,面神经麻痹,癫痫,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椎肥大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磨擦响,髌骨软化症,骨折,扭、挫、压伤,习惯性关节脱臼,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痛经,肾虚,肾结石,糖尿病,尿潴留,尿急,尿频,遗尿,遗精,输尿管结石,睾丸炎,腮腺炎,内脏下垂,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重症肌无力,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腹泻,胆囊炎,胆石症,麻痹性肠梗阻,腹胀,胃下垂,胃下垂引起的腹胀,恶心呕吐,呃逆,便秘,不完全疝,脱肛,痔疮,内、外痔,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低血压,心悸,心律不齐,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脉管炎,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炎,雷诺氏症,冠心病,红斑性肢痛症,无脉症等。

操作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毫针法:针向下斜刺0.2-0.3寸,针感局部痛,留针20-30分钟。

埋针法:以胶布将耳针埋藏于耳穴内。每日按压埋有耳针的耳穴3-4次,压迫耳穴时以感到轻微疼痛,胀麻,发热为佳。5-7天换1次,两耳轮换,每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耳穴压疗法:治偏头痛。用探笔或毫针柄头在耳廓内探压取穴,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在穴位内,每次选用一侧耳穴,1周1次,两耳轮换用。

耳穴注射法:

(1)治偏头痛。3%-5%元胡液1毫升注入耳穴中。

(2)治神经衰弱。耳穴肾透膀胱、皮质下、神门、枕内密。耳穴注射每日用维生素B12100毫克(等于1毫升),加维生素B150毫克(1毫升),备用。耳穴每日注射1次,每次2-3穴,每穴注射0.1-0.2毫升,余下肌注。两耳轮流注射,10次为1疗程。

配方:有的可配合三阴交、阴陵泉等体穴,治疗乳糜尿。

耳穴按摩法:患者取坐位,施术者用拇指、食指、捏按患者双侧耳。拇指靠耳前,揉皮质下区各5分钟,按揉频率为60次/分钟,指力适中,以患者感到耳廓微张而无疼痛为度,每天施术1次。或用指甲或者刮痧板轻轻刮3分钟,以皮肤微痛、微红为度,力度轻柔,每分钟约刮60次。亦可用拇食两指捏揉此区,由轻到重按摩1-2分钟,以能忍受为度。

功效本穴性平,故有益气升清,养血通络,缩溺止遗,下气通腑,利湿缓急之功。

本穴对消炎、消肿、镇静、止痛、止汗、缓解腹胀、抗休克等有一定疗效,能够调整内脏机能,调节汗液分泌,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病症,同时本穴是耳针麻醉的主穴之一。此穴还有调节大脑皮层和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作用,常用于辅助治疗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引起的症候群,如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假性近视等;对脉管炎、无脉症有扩张血管和增强脉搏的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消除腹胀;用本穴治疗膈肌痉挛时,要取用双侧穴位;还有用于妊娠呕吐、哮喘、智力发育不全和视神经萎缩者等。

配伍配合颈、头、神门、枕治偏头痛;配神门、心、脑点治间日疟、神经衰弱;配目1、目2、肝治假性近视等。

附注本穴与肾上腺穴,两穴穴性均属平性,都具有益心安神、调经养血,缓急止痛,下气通腑,清热利湿之功,都能治疗无脉症、低血压、月经不调、外伤疼痛、腹胀、泌尿系感染等症,但是本穴偏于补益滋养,有治本之意,重在心、脾、肾,治疗体现于升清以降浊,滋补以去病的方面;而肾上腺穴偏于应激缓急,有治标之意,重在肺、腑、表,治疗体现于镇痛以缓急,发表通腑以安里等方面,两者异同,不可不知。

相关论述《江苏中医》在“耳针治疗失眠的介绍”一文中说:“先用探针在耳廓皮质下区处(相当解剖对耳屏部位)……然后以垂直捻转刺入,不穿透耳廓为度,若部位准确,病员会感到疼痛较剧,留针20-30分钟,每晚睡前一次。”1962年,第5期,第42页。

《针灸穴位挂图说明》:“皮质下 在对耳屏边缘下三分之一的内侧面中点处。”

《全国针刺麻醉资料汇编》:“皮质下 在对耳屏的内壁。”

《耳针》:“皮质下 是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有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的作用。用于因大脑皮层兴奋或抑制失调而引起的各种症候群。也可治疗内脏下垂。尚有镇静止痛,消炎退肿,止汗,抗休克等作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华明义 - 中医主任医师 - 山东中药大学中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