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子时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是时地支之一。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

概念时地支之一,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

解读中医认为:子,有滋(孳)之意,言阳气始生,万物孳生萌芽。

子时属于时地支,时地支是二十四小时合十二时辰,一个地支主一个时辰。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的具体时间是23点到次日1点。

中医应用一、子时养生子时是指晚上23点到次日凌晨1点,是一天中最黑的时候,即由天黑转为天亮这一时间段,阳气开始生发。这段时间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值班的意思,此时胆经最旺。

《素问·灵兰祕典论》言:“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意思是胆好似下决策的官员,具有决断力。

胆气(气指经络的运行,是人体生命的运动方式)充实,则行事果断,有胆量。如果胆经出现问题,则会发生眼睛带青、头晕目眩、口苦、胸胁痛、腰痛、偏头痛、膝关节痛、很少有耐心等症状。子时养生最重要的是不要熬夜,不要吃夜宵,按时上床睡觉,此时睡觉也最容易入睡,睡眠质量最好,第二天醒来后头脑会觉得很清醒。

二、子午流注与子时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研究、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理论,它是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基础。“子午”二字具有时间、阴阳和方位等含义。从时辰上看,一天有十二个时辰,用子午以分昼夜,子时是夜半,午时是中午。“流注”二字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比喻自然界江河湖海水流的汇合和往返不息,也包含宇宙万物的即时变化。中医学将人体气血循环比作水流,用以阐明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过程。

子午流注纳子法,其运用方法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顺序开穴施治,也可按五输穴配合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取穴针刺。

气血流注有盛有衰,胆气旺于子时(晚上23点到次日凌晨1点)而终于丑时。如胆经发生病变,可选取胆经的有关腧穴,当其方盛之时,采用“迎而夺之”的泻法;胆气衰退之时,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

用补母泻子法者,流注于子时者,经脉配属胆经、五行配属甲木,症状可见头痛、胁痛、疟疾等,虚证则补其母穴“侠溪”,实证则泻其子穴“阳辅”,另可配本穴“足临泣”与原穴“丘墟”等。

1234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鹏 - 中医主任医师,教授 - 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西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