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Ki-34运输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研发历程

Ki-34最初用作民用运输。中岛飞机公司拥有道格拉斯DC-2的生产许可权,DC-2是于1935年设计的双引擎客机。最初的设计型号为AT-1,经过大量改进设计,原型机于1936年12月定型。机身是全金属设计,只有飞行控制台是胶合板。原型机装有432千瓦(580马力)的Nakajima Kotobuki固定引擎木制螺旋桨。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对高军事运输能力的需求增加,日本将军事使用的AT-2,更换更强大的Ha-1b发动机,重新将飞机作为陆军97型运输型,并定型为Ki-34.最初的19架飞机是由中岛公司制造,另外299架飞机由军属公司Hikoki制造。最后飞机交付于1942年。

在运营服务方面,Ki-34作为联络通讯机,和伞兵训练和特种部队行动。

之后,部分飞机被日本海军使用。1

研发单位中岛飞机公司,(日文: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Nakajima Hikoki Kabushiki Kaisha) 为中岛知久平创立,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乃日本主要的发动机以及战机研发以及生产商。公司本身可进行飞机从设计到生产的一贯作业,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超越三菱财阀飞机生产部门成为日本最大,世界上属一属二的飞机制造商。

公司本身可进行飞机从设计到生产的一贯作业,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超越三菱财阀飞机生产部门成为日本最大,世界上属一属二的飞机制造商。

二战中零战参加了日海军的所有主要行动,从珍珠港到 B-29 轰炸日本本土,生产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中岛飞机公司和三菱公司一共生产了 10,449 架,是所有日本战机中生产数量最多的。

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成为日本第一军需工厂。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该公司总共生产飞机3万架,发动机4.5万台。

1917年(大正6年):中岛知久平从海军退役后、在群马县尾岛町(现太田市)设立了“飞行机研究所”。

1918年(大正7年):川西清兵卫参与经营、并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日本飞行机制作所”。

1919年(大正8年):将川西清兵卫在公司的股份买下,川西清兵卫退出公司经营。公司名称变更为“中岛飞行机制作所”。接受日本陆军委托的20台飞机订单。

1931年(昭和6年):改名为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

1940年(昭和15年):中岛飞行机小泉制作所建立(为海军战机制作所)。利用东武小泉线西小泉站的车站玄关做为制作所场地

1941年(昭和16年):中岛飞行机设计之一式战斗机陆军正式采用。

1945年(昭和20年)4月: 改编成为第一军需工厂、事实上已经收归国营化(公司名称仍然续存)

1945年(昭和20年)8月: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因此将原先收归国有之工厂全部归还、公司名称改名为富士产业

1950年(昭和25年)5月: 解散。

日本战败之后,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改名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生产Fuji Rabbit scooters 以及 Subaru 汽车。

性能参数代表型号 Ki-34

陆军“97”式运输机

盟军编号名:Thora 罗娜

制造商 Nakajima

研制年代 1936年

用途 运输机

乘员 3人+8人

发动机 2*Nakajima "Kotobuki-41"529KW

航程 1200KM

最大速度 360KM/H

升限 7000M

重量 3500/5250KG

外形尺寸 翼展19.81M 机长:15.30M 机高:4.15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