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绿鹭、绿鹭鸶、打鱼郎、绿蓑鹭,为鹳形目、鹭科、绿鹭属。分布于东亚、澳洲、美洲及非洲中部。常见于山间溪流、湖泊、滩涂及红树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里南。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库、灌木草丛中、滩涂及红树林中。单独活动,它们通常会静立于水中,伏击猎物,以小鱼、青蛙和水生昆虫为食。1
形态特征体长48厘米,翼展52-60厘米,体重200-250克。的深灰色鹭。体型小,头顶黑,枕冠亦黑色;上体蝉灰绿色;下体两侧银灰色。后颈、颈侧及颊纹灰色;额、喉白色。背及两肩披有窄长的青铜绿色的矛状羽,向后直达尾部。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露皮肤—黄绿色;嘴缘—褐色;脚和趾—黄绿色。2
区别辨识绿鹭成鸟易于辨识,但其亚成鸟需要注意和夜鹭、池鹭区分。
一、绿鹭亚成鸟和夜鹭亚成鸟的区别:
绿鹭亚成鸟和夜鹭亚成鸟上体翼上都具白点,但绿鹭为羽缘白色,远不如夜鹭的粗大白斑;
绿鹭亚成鸟快长为成鸟时,顶冠为黑色。
二、绿鹭亚成鸟和池鹭亚成鸟的区别:池鹭亚成鸟翼上无任何白斑,两胁和腹部可见清晰洁白色,易于区分。
三、绿鹭(43厘米)小于池鹭(47厘米)及夜鹭(60厘米)。3
世界范围亚种全世界记录36亚种(Howard&Moore,1980):
B.s amurensis:亚洲东北部到菲律宾群岛、巽他群岛
B.s moluccarum:摩鹿加群岛
B.s solomonensis:南太平洋西南部的所罗门群岛
B.s actophilus:华南及华中甚常见
B.s javanicus:印度东部到菲律宾群岛、巽他群岛
B.s papuensis:新几内亚西北部
B.s brevipes:非洲东岸的索马里、红海沿岸
B.s idenburgi:新几内亚的内陆部分
B.s atricapillus:非洲西部的塞内加尔到苏丹和南非南部的开普省
B.s chloriceps:印度、斯里兰卡
B.s macrorhynchus:新几内亚南部、澳大利亚东部
B.s rutenbergi:马达加斯加
B.s cinerea:澳大利亚西部沿岸
B.s rhizophorae:科摩罗群岛
B.s littleri:新几内亚南部、澳大利亚东部的昆士兰北部
B.s degens:塞舌尔群岛
B.s crawfordi:阿尔达伯拉群岛
B s stagnatilis:澳大利亚北部和西北部
B.s albolimbatus:斯里兰卡西南方的马尔代夫群岛
B.s patruelis:塔希提岛
B.s actophilus:中国、印度支那半岛北部到印度尼西亚
B.s rogersi:澳大利亚的中西部
B.s spodiogaster: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苏门答腊西部
B.s steini:小巽他群岛
B.s carcinophilus:中国台湾、苏拉威西、菲律宾群岛3
栖息环境绿鹭栖息于山区沟谷、河流、湖泊、水库林缘与灌木草丛中。3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区沟谷、河流、湖泊、水库林缘与灌木草丛中,有树木和灌丛的河流岸边,海岸和河口两旁的红树林里,特别是溪流纵横,水塘密布而又富有树木生长的河流水淹地带和茂密的植被带,水塘密布而又富有柳树生长的河流水淹地带最为喜爱。性孤独,常单独在黄昏和晚上活动。主要以鱼为食,也吃蛙、蟹、虾、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2
性格性孤僻羞怯。栖于池塘、溪流及稻田,也栖于芦苇地、灌丛或红树林等有浓密覆盖的地方。结小群营巢,多栖于池塘、溪流及稻田,也栖于芦苇地、灌木丛或红树林等有浓密覆盖的地方,白天休息,夜间外出寻食。
迁徙绿鹭部分迁徙,部分为留鸟。在中国,长江以南繁殖的种群多为留鸟,长江以北繁殖的种群多要迁徙。通常在4月中旬到4月末迁来北方繁殖地,9月中旬到9月末离开东北繁殖地迁往南方越冬地。
食物绿鹭主要以鱼为食。也吃蛙、蟹、虾、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觅食主要在清晨和黄昏,有时白天也觅食。通常站在水边等待过往鱼类到来,然后从栖息的树上扎入水中捕食,甚至在水面飞翔时也能扎到水中捕食。
飞行飞行时两翅鼓动频繁,飞行速度甚快,但通常飞行高度较低,一般多在水而上10~20米,很少超过河岸树的高度,飞行时脚往后伸,远远突出于尾外,但缩颈较小而不甚明显。3
分布范围绿鹭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地方,主要是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等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和湿地。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东南部、华东、华南和台湾及海南岛。
分布状况:亚种amur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冬季迁徙至南方沿海地区;actophilus在华南及华中甚常见;javanicus甚常见于台湾及海南岛。3
繁殖方式巢呈浅碟状或浅碗状,巢置地面2.7~4.0m,多在距主干较近的枝杈上,巢大小:外径40cm,巢高13cm,巢深6cm,由杨、柳、榆的干枝构成。有时也见栖息于浓密的灌丛中或树荫下的石头上,不栖于较暴露的树木高处或顶枝上。
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仅14.5克,嘴峰9毫米,翅长和跗跖13毫米,全身除头、肩、上背、下背和腰等处有部分灰色绒羽,颈侧和两胁有白色绒羽外,其他全赤裸无羽,颜色为肉黄色。育雏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育雏时亲鸟站在巢缘将嘴伸到幼鸟嘴中,大约10余天后幼鸟方能离巢。3
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1
列入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丹宁 - 教授 -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