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概括
DH.88“彗星”大量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如下单翼布局、可收放起落架、两台大功率的“吉普赛”6缸直列风冷发动机,为了减重机身采用木质隔框云杉木蒙皮结构,打破了一系列速度和距离纪录。但是“彗星”仅手工制造制造了5架,全是专用竞赛机。
“彗星”胜利飞抵墨尔本后的几个星期,德哈维兰公司决定利用该机的技术制造一种新型4发洲际客机,这就是与“蚊式”有密切血缘关系的DH.91“信天翁”,由A·E·哈格主持设计。
1937年5月20日第一架DH.91首飞,最大速度达340公里/时(3100米高度),比同时代双翼机快了足足有160公里/时1。
发展演变双发快速轰炸机概念1936年9月8日英国空军部颁布P.13/36技术规格,要求研制一种新式中型轰炸机,能载弹1400千克飞4800公里,最大速度443公里/时(4600米高度),最大载弹量3600千克,机鼻和机尾要安装自卫炮塔。英国各大飞机制造商纷纷参与竞争,他们的方案大都采用新型大马力发动机和多炮塔设计,最终导致了阿芙罗“曼彻斯特”双发和汉德利·佩季“哈利法克斯”四发轰炸机的问世。
由于双发轰炸机使用的大马力发动机还在研发测试中,不能及时交付,所以英国皇家空军要就汉德利·佩季把H.P.56修改为四发重型轰炸机方案,这就是**“哈利法克斯”**。
1937年5月汉德利·佩季的总设计师乔治·福尔克特为了与P.13/36作对比,向空军部提交了一种快速轰炸机的概念。
福尔克在20页的文档中描绘了一种没有炮塔、具有光滑气动外形的中型轰炸机,可挂1400千克炸弹以480公里的时速飞行,以速度作为最好的自卫武器。
该概念在皇家空军和空军部中获得了部分支持,空军部技术军官利普特罗特上尉根据福尔克特的概念计算出快速轰炸机的速度甚至能超过全新的“喷火”战斗机。反对者们则表示该机不可能长期保持对战斗机的速度优势,始终还是要装武器1。
“阿尔伯马尔”中型轰炸机杰弗里·德哈维兰是另一位觉得用传统思路设计P.13/36只会造出平庸轰炸机的设计师,轰炸机同样需要光滑的气动外形和最小的蒙皮面积来实现高速。于是德哈维兰公司也开始了快速轰炸机的研究,并从“信天翁”的设计入手以节约时间。
1938年4月德哈维兰公司对安装两台罗尔斯-罗伊斯在研“灰背隼”V形12缸液冷发动机的构型进行了性能估算,随后把布里斯托“大力神”和纳皮尔“佩刀”发动机列入备选。
7月7日杰弗里·德哈维兰致信空军议会中负责研发工作的威尔弗雷德·弗里曼中将,讨论了该机的技术规格并提出一旦开战,铝和钢铁等物资肯定会短缺,唯一不受限制的只有木材,尽管木材的抗扭转性能不好,但强度重量比能做到与杜拉铝和钢材一样,他认为设计一种非战略物资制造的轰炸机是完全可行的。
威尔弗里德·弗里曼爵士可以说是德哈维兰公司在空军部的盟友,一战期间他就与杰佛里·德哈维兰建立了友谊,现在是空军会议成员,为政府提供航空事务方面的建议。
弗里曼中将是一个富有远见的人,理解并欣赏快速轰炸机概念,更重要的是他愿意并有能力向顽固的传统思维发起挑战。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7月27日德哈维兰再次致信弗里曼,表示安装两台“灰背隼”发动机的方案无法同时满足P.13/36技术规格在最大速度和载弹量上的要求,必须做出取舍。
如果一定要装备炮塔,飞机就要做的较大,可载弹1800千克飞行2400公里,最大速度420公里/时(5800米高度),巡航速度370公里/时(5500米高度),杰弗里·德哈维兰认为这样的方案过于妥协,去掉多余设计后将会有更好的性能。
1938年10月4日杰弗里·德哈维兰基于预期的设计思想,设计改造了DH.91“信天翁”的另一个方案,该机安装两台“灰背隼X”发动机,机组编制三人,机头安装6~8挺前射机枪,机身布置1~2挺活动机枪,尾部安装一座炮塔,设计总重8600千克,最大速度提高到480公里/时,巡航速度431公里/时(6900米高度)。
但只安装两台“灰背隼”还是动力不足,按照常规思路增加发动机就变成4发大型轰炸机方案了,杰弗里·德哈维兰反其道而行之,干脆取消全部自卫武器,进一步提高速度,依靠速度来保护自己。
取消自卫武器的快速轰炸机凭借速度和机动性更易摆脱敌机的追击和高炮的射击,还简化了生产,缩短了制造工时,交付速度将远远超过竞争对手,此外还缩减了机组编制、被击落时损失的人员更少。
此时罗罗最新的“灰背隼XX”已配备了单级双速机械增压器,增加的功率能进一步提高该机的性能。但快速轰炸机与皇家空军重武装轰炸机理念完全背道而驰1。
技术特点外形优美“信天翁”具有难以置信的未来发展前景,“迅龙”与之相比在一夜间就过时了。DH.91是架光滑优雅的下单翼飞机,具有可收放起落架和H形双垂尾,有人说1943年首飞的洛克希德“星座”客机抄袭了“信天翁”的设计。该机安装4台“吉普赛”12缸风冷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525马力,各驱动一副两叶恒速螺旋桨。
“信天翁”的最大特色是用木头制造,在飞机制造商迈向全金属结构的年代,人们觉得木头是大退步。但实际上“信天翁”与老式的木头骨架帆布蒙皮的飞机相比更像是现代复合材料飞机,木制结构的成形工艺与现代复合材料相近,所以能制造出金属结构很难实现的优雅高效的气动外形,此外胶水还取代了大量紧固件。
“信天翁”的机翼是云杉木翼梁和蒙皮整体成形的,硬壳结构的机身则用轻木夹芯胶合板制造。该机的发动机舱造型简洁,两侧机翼前缘开设了椭圆形散热器进气口。
DH.91的木制结构不仅降低了重量以补偿“吉普赛”发动机功率的不足,还简化了生产工艺,缩短了制造工时1。
易于修复1937年5月20日DH.91首飞,随后在试飞中遭遇一些问题,1938年3月31日第一架原型机在试飞中因起落架无法放下只能机腹迫降。几个月后第二架原型机在重载降落试飞中机身断成两截,不过两架飞机都被成功修复,显示了木头飞机易于维修的优点1。
技术数据基本数据成员:4人。
尺寸数据:翼展 32.00米,机长 21.79米,机高 6.78米,机翼面积 100.15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 963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13381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 362千米/时,巡航速度 338千米/时,升限 5455米,航程 1674千米。
运力:可载 22名乘客。
动力装置:四台德.哈维兰 Gipsy Twelve 活塞发动机,功率 2*525马力。
服役事件英国帝国航空公司订购了5架DH.91客机,于1938年10月~1939年6月交付。该机可搭载22名旅客,机身两侧增加了舷窗数量,机翼后缘增加了开缝襟翼。1940年两架原型机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被部署在冰岛。但“信天翁”的制造工艺并不完善,木质结构承受载荷后会过度弯曲,耐腐蚀性也不好。连原型机在内“信天翁”总产量仅7架,服役生涯也平淡无奇,于1943年全数报废,没有一架幸存到现在。“信天翁”并不是很成功,但为“蚊式”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1。
总体评价DH91信天翁是木头做的木头做的,而且还是用胶水粘起来的!与其说他是飞机还不说他是雕塑,飞得起来的雕塑。。。总共造了7架,在1937年首飞,1943年就被淘汰了,很大一方面原因就在于它是木头做的。长了个鲨鱼样的身子,偏偏是个木头,虽如此,DH91信天翁依然是英国航空史上的创新之作,被誉为“木头奇迹”。德哈维兰公司最终在此基础上,繁衍出十几种型号数千架飞机,为二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