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地点依恋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指个人与特定地方所产生的正向情感关系。包括个人在地方发展社会网络的情感连接以及个人对地方的长期感受。它由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与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人与地方之间的一种功能性依恋,而地方认同是一种情感性依恋。通过地方依恋,可以增强人们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与特定地方形成的地方依恋也影响到个体对旅游资源管理的态度与行为,如对自然资源地的地方依恋影响到游憩者对场地费支付的态度、对自然资源管理措施的态度、保护资源环境的日常行为和在场所中的游憩体验等。

代表理论( 一) 地方依恋的三维框架理论

2010 年, Scannell 等人提出了地方依恋的三 维框架理论。该理论提出的初衷有两个: 一是试图将众多杂乱的地方依恋定义归入到一个简 单的三维框架中; 二是以往有关地方依恋解释的 框架和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基础 上, Scannell 等人提出了地方依恋的三维框架理 论。该理论主要的观点是: 地方依恋是一个包含 人、心理过程、地方三个维度的框架。该框架中人 的维度是指地方中有关个人或群体的定义,即是 谁对地方依恋,这种依恋是基于个体还是群体赋 予地方的意义; 心理过程维度包括地方依恋的情 感、认知和行为成分,即人们处于地方依恋时所经 历的情绪、认知和行为过程; 地方维度强调依恋地 方的特征,分为社会水平和物理水平,用于说明人 们依恋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具有哪些特征。2

( 二) 地方依恋的发展理论

Morgan 在 Marvin 等人的安全循环模型 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依恋的发展理论。Morgan 采用访谈法研究地方依恋是如何在亲子依恋的基 础上发展形成的。该理论认为,地方依恋开始于 儿童期的地方经历,它的发展是以“探索” ( 外界 环境) 和亲子依恋行为之间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与物理环境和 依恋对象来回的循环过程中,地方依恋便逐步发 展起来。该理论表明亲子依恋与地方依恋之 间存在紧密关系,地方依恋是跟可以得到安慰的 照顾者接触期间经历的积极情感与探索周围环境 时的积极情感之间联合的结果,对照看者安全的 依恋构成了个体探索周围世界的基地,在探索环 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这个地方的依恋。3

( 三) 地方芭蕾的观点

人文地理学家 Seamon 认为人们的身体在时 间和空间中的动作是形成地方意义的原因,地 方意义是通过“身体芭蕾” ( body-ballets) 和“时 空常规” ( time-space routines) 的结合而产生的 。所谓“身体芭蕾”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各 种活动的身体动作,这些动作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和重复性,而且具备芭蕾舞蹈的韵律感和规 则性,所以称之为“身体芭蕾”。“时空常规”是 指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性行为。人们常 常以这种时空常规为基础来面对生活中的变 化,时空常规是地方中新的生活程序被确立和 新的地方意义产生的稳定基础。Seamon 基于身 体芭蕾提出了“地方芭蕾” ( place-ballets) 概念, 地方芭蕾包括身体芭蕾和时空常规,是指人们 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持续活动,即个人的身体芭 蕾定期地与某些地点3。

国内研究方向首次将 “place attachment”概念引入中国大陆地区的是黄向和保继刚,他们构建了 “场所依恋”理论的 CDEEM 研究框架。唐文跃 ( 2007) 撰文探讨了地方感研究进展 并提出了地方感研究的 ODTG 框架。随后大陆旅游学界出现了系列研究成果,议题 集中于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形成机制、地方依恋的旅游学认知架构与旅游形象建 构、“故地重游”与 “场所依恋”的关系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