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反扭尾桨是单旋翼直升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安装在直升机的尾部。发动机产生的功率通过传动装置,按需要转速带动尾桨转动。直升机飞行时,旋翼旋转的反作用扭矩会使直升机向与旋翼旋转的相反方向转动,反扭尾桨产生的拉力可抵消这种转动而实现航向稳定。改变尾桨拉力的大小,可以操纵航向。反扭尾桨桨叶多为2~6片;桨盘直径最小约1米,最大可达6米以上。有少数直升机的尾奖安装在一个具有流线型的环形通道内,这种尾桨直径小,桨叶数多,称为涵道反扭尾桨,与常用的尾桨相比,尺寸小,使用安全,但直升机在悬停和低速飞行时,其气动效率较低。
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采用金属或复合材料的桨叶。实际应用的尾桨型式有“跷跷板”式、铰接式、万向接头式、无轴承式和涵道风扇式。轻型直升机上常用的双叶尾桨多为跷跷板式。双叶以上的尾桨以铰接式较多,结构与铰接式旋翼类似,不过一般不带垂直铰。个别直升机采用万向接头式尾桨。80年代有些直升机采用全复合材料无轴承式尾桨,结构与无轴承式旋翼类似。此外,少数直升机使用涵道风扇式尾桨,桨叶短而片数多,整个尾桨安装在流线型的环形通道内。这种型式的尾桨尺寸小,使用安全,但悬停及低速飞行时气动效率较低。少数单旋翼直升机不用尾桨,而用尾部侧向喷气或其他方法实现航向稳定和操纵功能。1
组成虽然尾桨的功用与旋翼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因旋转而产生空气动力,并在直升机前飞时在不对称的气流里工作。由于它们这个相同的基本工作特点,使得尾桨的结构设计与旋翼的结构设计相类似。
常规尾桨通常由尾桨叶、尾桨毂及变距机构组成。尾桨叶连接在尾桨毂上,是产生空气动力的旋转翼面;尾桨毂是连接尾桨叶和尾传动系统、尾操纵系统的中间部件;尾桨变距机构主要由滑筒、三叉拨杆、变距拉杆等组成,用来改变尾桨的桨距角,以改变尾桨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常规尾桨桨毂没有垂直铰,这是由尾桨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一是尾桨工作时的桨尖线速度与旋翼桨尖线速度差不多,而尾桨的直径却远比旋翼小,尾桨的角速度远远大于旋翼,尾桨单位质量产生的离心力就要比旋翼大得多,这样尾桨的锥角以及挥舞角都要小于旋翼,所以,由哥氏力引起的尾桨旋转面内的受力问题没有旋翼那么严重;二是尾桨桨叶的相对弦长大于旋翼,其外部形状短而宽,尾桨在旋转面内承受弯矩的能力比旋翼强得多。由于这两个特点,为了简化尾桨桨毅的构造,尾桨一般不设垂直铰。
直升机功率状态下和自转状态下平衡和操纵直升机航向所需的尾桨推力方向是相反的。尾桨桨叶负扭转对功率状态下是有利的,而对自转状态下的推力特性将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引起气流分离,所以,有的尾桨桨叶没有负扭转。但对设计速度较高的直升机,尾桨桨叶带有负扭转是有利的。1
反扭尾桨结构形式铰接式尾桨铰接式尾桨通常包括跷跷板式、万向铰接式及无摆振铰式等形式。
(1)跷跷板式尾桨
跷跷板式尾桨有一个共用的中心水平(挥舞)铰,没有垂直铰,而有轴向铰(或当量变距铰),这种形式的尾桨既有铰接式的特点,又有无铰式的特点。在挥舞面内,零阶及偶数阶次的气动力谐波激起的对称型振动和变形与根部固支的无铰式相同,桨根处受较大弯矩;而奇数阶谐波的气动力激起的反对称型振动和变形又与根部单独铰支的桨叶相同,铰支处的弯知为零。跷跷板尾桨一般没有结构锥度角,这是由子使拉力与离心力平衡所需的结构锥度角很小,而且要兼顾带功率状态和悬停状态力方向相反的鉴本特性所决定。
跷跷板式尾桨的两片桨叶的离心力在桨毂轴套上相平衡,不传给挥舞铰,从而大大减轻了挥舞铰轴承的负担,可以选用较小的轴承,并且尾桨桨毂构造简单、紧凑、重量轻,通常用于轻型直升机的尾桨设计。同时,往往挥舞铰与轴向铰不垂直布置,这样可以避免变距铰轴承每转1次的周期变距运动,减少磨损,提高寿命。
对于高性能的轻型直升机还可采用双跷跷板式尾桨,交错叠装在尾桨轴上的两套跷跷板式尾桨,可以提高尾桨推力(拉力),并适当减小桨尖速度和降低噪声水平。
(2)万向铰接式尾桨
万向铰接式尾桨桨毂从中心向外的连接关系:万向轴内有套齿与尾减速器输出轴套齿啮合,万向轴外一对轴颈与万向铰壳铰接,万向铰壳体通过另一对轴颈与桨毂壳体铰接,两对轴颈的轴线互相垂直,桨毂壳体上有轴向铰,轴向铰外连接桨叶。
桨毂壳体在一个平面上绕两条互相垂直轴线偏转,即万向铰能保证桨毂壳体相对于旋转平面向任何方向倾斜,使桨叶能挥舞运动。米-8直升机尾桨就是这种形式。
(3)无摆振铰式尾桨
3叶及3叶以上的直升机尾桨多采用无摆振铰式结构、如Z-5、Z-8直升机尾桨。
此种形式尾桨桨毂构造复杂,轴承数目多且工作条件差。摆振面受力严重(固支状态),结构重量大,维护使用不便。1
无轴承尾桨无轴承尾桨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无轴承旋翼的一项先导技术,无轴承尾桨的桨毂和桨叶都是复合材料结构,尾桨桨毂构造为简单的复合材料板(或梁)结构,尾桨桨叶的挥舞、摆振、变距运动完全靠复合材料大梁桨根区域(梁构件)的弹性变形来实现。右图所示为无轴承尾桨构造原理图,两片桨叶大梁是一个整体,离心力在大梁中自身平衡,没有单独的桨毂、构造极其简单,重量很轻。1
涵道尾桨涵道尾桨的涵道风扇安装在尾段内,主要由风扇和涵道组成,风扇提供拉力,涵道壁上产生吸力并转换成相当量的推力,大桨距时,涵道产生的推力约占整个涵道尾桨推力的一半左右。构造上没有水平铰和垂直铰,只有总距操纵,桨毂受力状况类似于无铰形式。涵道风扇是多叶片设计(SA365N直升机有13片,S-76直升机有7片,EC120直升机有8片),且叶片有较大的几何扭转角(S -76直升机叶片扭角为31.8°),总距角变化范围也大。
对于现代高性能的武装直升机,涵道风扇式尾桨是其主要的选择设计方案之一,它可以避免飞行使用中与其他障碍物的碰撞,提高了安全性。涵道尾桨的需用功率随着飞行速度的提高有明显下降。1
无尾桨系统无尾桨系统采用可变距风扇、环量控制尾梁和航向喷气推进器来替代尾桨的功能,其优点是没有普通尾桨的安全问题,提高了气动效率,降低了噪声,减少了维护费用。尤其是在采用复合材料风扇叶片后,风扇效率可高达85%,使得结构简单,功率损失小。MD520N和MD900直升机采用无尾桨形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