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稳定边界层,亦可称为夜间边界层,是指当地面比空气冷时,通过垂直方向湍流的若量通量和大气逆辐射,使边界层中的大气逐渐损失热量,尤其在近地层空气温度会降低很快,从而形成稳定的边界层。稳定边界层往往会在夜间陆地上形成。1
特点无论何时,只要地面比空气冷,边界层就能成为稳定层结。这种稳定边界层(SBL)常常在夜间的陆上形成。称为夜间边界层(NBL)。它也能由较暖的空气平流到较冷的地面上形成2
稳定边界层上面仍能保留相当厚度的白天混合层中部的等温位轮廓,称为剩余层。稳定层内的湍流在运动中要反抗重力做功,消耗动能,从而抑制了湍流的发展和交换,这也使夜晚稳定边界层的发展比白天对流混合层弱得多,厚度也小得多。当日出后,对流混合层的发展又重新开始。夜晚稳定边界层的顶部有一层像结一样的盖层,使其与边界层其他部分明显分割开来,该盖层也因此称为稳定层结。稳定层结两侧的空气密度有明显差别。3
从物理上说地面冷却通过湍流交换向上传播而形成逆温层,这是逆温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大气辐射冷却也是逆温形成的原因之一。逆温扩展到急流区以上应是由于大气辐射引起,这从冷却廓线可以看出,逆温高度比风最大的高度略大也可能是由于后者随时间增加而减少,这一现象在观测及数值模拟中均可看出。
如果在白天存在强不稳定的对流边界层,其中在近地层以上存在位温等要素几乎不随高度变化的混合层,则在夜间当地面形成逆温后,逆温以上便会存在“残留层”,这层保持了白天的位温分布,但此残留层已与地面没有关系,得不到发展的动力。4
稳定边界层的发展源于下垫面的降温,然后通过湍流输送作用影响大气,但由于湍流作用弱,这种影响过程很慢,地面降温先是很快,然后才逐渐变慢,地气间的热通量也是先降得快,然后逐渐减少下降速度,一般日落几个小时后,热通量、位温梯度、风速梯度等才趋于“准定常”,只有这时才能从理论上研究稳定边界层的廓线规律。4
稳定边界层里的风也可能会有比较复杂的特征。在2~10m的最低层,冷空气会沿小山坡向下流,这一层的气流移动主要由局地地形确定,风速则主要受浮力、摩擦力和夹卷作用制约。在平坦地面或山谷底部(或凹地),可能变成静风。
在SBL的上部,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的作用变得重要起来,风速可能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并在稳定层的近顶部处达最大。这层的峰值风速有时会比地转风速大得多并称之为夜间低空急流,风向则往往是随高度呈顺时针向转换。急流以上,风速和风向渐渐变回到地转风状态。风廓线往往处于非定常状况而随时间变化的。这是SBL的风的又一重要特征。显然,这对空气污染物的散布也会有重要影响。5
SBL的测量特别困难,例如,测量湍流速度时,总是会受到重力波的干扰,而且由于总的湍流度低并且具有间隙性,测量准确度会受影响。稳定边界层里可存在各种湍流活动状况,例如,有的情况下,SBL在整层内都是连续的强湍流;有的形势下,湍流会是弱的和不规则的;有时,湍流的分散和不规则性,会使边界层上部与地面影响脱开,即高处的湍流与地面影响没多大关系。总之,问题比较错综复杂,使得对其描述和模拟有一定困难。5
研究与运用①在夜间稳定边界层中,湍流热通量往往具有间歇性特征。在一阵阵出现的强度较大的湍流热通量之间,混杂着弱噪声或其他微弱的难以辨识的高频脉动信号。为了研究间歇性湍流热通量的特征,必须将这些无关信号剔除,以提取出干净的湍流热通量。不少研究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取间歇性湍流热通量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湍流热通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并与稳定分布进行比较,湍流热通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开始偏离稳定分布的位置,即是间歇性湍流热通量开始出现的阈值。本文通过夜间稳定边界层外场试验数据的验证,发现利用稳定分布确定的阈值可有效地提取出间歇性湍流热通量。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对比了提取前后湍流热通量的功率谱,发现提取后低频信号的方差所占比重下降,而高频信号略有上升。此外,间歇性湍流热通量在高频区的功率谱满足"-7/6"律。6
②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emi-AridClimateandEnvironmentObservatoryofLanzhouUniversity,简称SACOL)2008年12月观测资料,研究了稳定边界层湍流特征。使用涡动相关资料研究湍流通量时,定义湍流的平均时间τ内的中尺度运动是造成湍流统计量变化范围大的主要原因,稳定情形τ取几十秒至几分钟。对梯度理查森数大于0.3的强稳定情形的湍流尺度分解(MRD)谱分析表明,感热通量在112.4~449.9s存在谱隙,尺度大于谱隙的中尺度运动造成了通量观测资料离散性大,甚至有支配性影响。动量通量的谱隙在112.4~224.9s之间。弱风时,中尺度运动的影响更大,垂直风速标准差以0.1的比率随中尺度风速变化;垂直风速标准差同广义风速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并随着广义风速消失而消失。三维风速标准差与摩擦速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垂直、水平、横风风速的无量纲标准差分别为1.35、2.54、2.21。对湍流动能的研究发现,在梯度理查森数大于0.3的条件下,仍然存在连续的湍流。以湍动能为依据,分析了湍流的平稳时间长度,其长度随稳定度变化而变化,2008年12月7~11日从133.5s变化到856.2s,湍流平稳时间长度反映了中尺度运动的发生频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