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神经症(war neurosis)是一组与战争环境相关的因素导致的神经症状态,同战时心理创伤直接相关。战争神经症在战争相关精神障碍中所占比例最大,占整个战争精神障碍的20%~80%。如日军在1938~1945年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精神疾病住院的病员为10 454人,其中神经症2 205名;苏军在日俄战争期间,参战人员发生的神经症占全部精神障碍的53%;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神经症发生数高达精神障碍总数的64.2%。战争神经症,在战时常见的类型有癔症、焦虑症、神经衰弱、强迫症等。1
致病因素战争神经症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军事因素包括作战任务、战争类型、持续时间、激烈程度、双方力量对比、战前准
备和支持保障水平等。
2.战争环境因素包括气温、湿度、热辐射强度、海拔,以及噪声、振动、有害有毒气体、睡眠时间、饮水和食品供给等。
3.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士气、指挥员是否称职、伤亡程度、人际关系及心理应激持续效应,以及参战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4.生物学因素具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及不良性格特点的士兵,战时耐受应激的能力相对薄弱,容易出现战争神经症;参战人员如长期作战而得不到休息,或出现外伤,尤其是颅脑外伤等,也容易出现战争神经症。
常见类型及表现一、战争癔症战争癔症是战争神经症中发病率最高的,为45%~50%,常在战争后期或战争结束后增多。由于容易出现战争癔症的群体性发作,因此该病对战斗力影响较大。
战争癔症的发生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其一是战伤,研究发现战争癔症中直接与战伤有关的为40%~60%,尤其是脑震荡或脑气浪震荡后容易发生;其二是发病者的个性,这类病员发病前多具有高度暗示性、高度情感性、高度显示性和丰富幻想性;易受环境和自身的影响而引起相应的联想和情感反应;情感不稳定,对人对事易感情用事,易趋向极端,好以自我为中心,夸显症状,祈求他人同情;常以幻想代替现实,猜疑心强和过于敏感。既往史中常有癔症发作。遗传因素与本病也有一定关系,如近亲中患癔症者较多也为易发因素。
战争癔症的表现以一般癔症的躯体症状为多,精神障碍为少,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
1.分离症状战时常见的癔症性分离障碍有癔症性朦胧、癔症性木僵、癔症性昏睡、癔症性梦游、癔症性假性痴呆等。其中癔症性朦胧、癔症性木僵较多,占战争癔症的5%~10%。发病常因惊慌、兴奋或战伤时产生的消极心理状态而突然发生,但持续时间往往较短,3~5日即愈。
2.转换症状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癔症性痉挛发作占战争癔症症状中的40%~80%,其中直接颅脑战伤导致的约占40%,在战伤后其他因素为25%,完全属于心理因素为35%;癔症性瘫痪约占战争癔症的10%,不仅头颅战伤、躯体挫伤、下肢软组织创伤时发生,手部、胸部创伤也常发生,瘫痪中以截瘫占首位,约为65%,俗称癔症性截瘫;癔症性不言症(缄默症或失音症)占战争癔症的5%~38%;癔症性聋哑,即癔症性不言症和癔症性耳聋同时出现,占战争癔症的10%~30%,多在颅脑损伤后早期发生,常与器质性耳聋合并存在,这种癔症性聋哑平时罕见;癔症性呕吐占战争癔症的2%~5%,多在战后发生,平时部队中极为少见;癔症性挛缩和震颤约占2.5%;癔症性感觉障碍约占5%,如感觉缺失、感觉过敏、感觉迟钝等;另外,还可见癔症性呃逆、癔症性发热、癔症性厌食、癔症性尿频等。
二、战争神经衰弱战争神经衰弱约占战争神经症的30%,大都在经历长时间战斗后出现。由于参战人员长期处于战斗环境中,执行繁重、艰巨而危险的战斗任务,日夜战斗导致精神活动过度兴奋和高度紧张,长期睡眠不足,缺乏休息,过分疲劳的情况下,加之人格特征的基础,从而导致神经衰弱逐渐起病。这种疾病被认为是长期过度疲劳的结果,所以也被称为战时疲劳综合征或消耗神经症。战争神经衰弱病员较平时神经衰弱病员更为严重,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但症状单纯,可早日恢复,部分有病情迁延,但其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治过程,都与平时神经衰弱相类似。
三、战争焦虑症战争焦虑症,又称急性焦虑症,在战场上以惊恐发作为多,常在紧张、恐惧的体验下突然发作的强烈惊恐,并出现喉部阻塞感、心跳停止感、濒死感,因而脸色苍白、大汗淋漓、肌肉震颤。战争焦虑症的症状特征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病员往往先有交感神经活动功能亢进,如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大汗、四肢震颤、濒死感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如腹泻、头痛、头晕、恶心、胸闷等。在战斗环境下,军人常执行紧张而危险的任务,使其精神上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感,特别是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纷繁复杂,对生命威胁所导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超过了心理障碍者的承受限度,以致发生心理病变或“心理崩溃”,出现焦虑反应或焦虑症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欧美部队中战争焦虑症多见,占战争神经症的10%~15%。1
治疗战争神经症的救治体系同战争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救治。外军经验表明,一线、二线医疗机构可使大部分战争神经症得以缓解。战争神经症的治疗应以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为主。
一、药物治疗对于癔症、焦虑症等战争神经症,药物能有效地改善各种症状,同时也能稳定病员的情绪,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帮助病员尽快恢复作战能力,重返前线。药物治疗时,选用较多的是镇静安眠类药物。
1.抗焦虑药 主要用于战争焦虑症,如地西泮、硝西泮、氨甲丙二脂、羟嗪安他乐等。抗焦虑药能有效地缓解或减轻焦虑、不安、激动、失眠、紧张、恐惧等症状。其中,以失眠为主者可口服硝西泮,以焦虑为主者可给予地西泮。
2.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抑郁症状的对症治疗,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马普替林(麦普替林)等,能改善情绪低落、兴趣减少、高兴不起来、自卑、自责、自罪和自杀观念等抑郁症状。
二、心理治疗值得强调的是神经症的治疗中不可只使用药物,通过药物治疗的帮助,可以提高心理治疗疗效,但药物治疗通常仅在一定的病期或心理治疗阶段中并用。心理治疗通过特定的治疗手段,能消除、矫正或缓解现有的症状,调节异常的行为模式,促进心身的积极康复。心理治疗是治疗战争神经症的重要方法,心理治疗的应用应针对不同病员的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如对战争焦虑症病员,可选用放松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行为治疗方法;对战争癔症则应以暗示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等;神经衰弱则主要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疗法等。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减轻病员的心理负担,缓解痛苦,改变病员的行为,缓解症状,转变其观念。
此外,战争神经症还可应用中药治疗、电磁治疗等,但由于起效慢、疗程长,多在后方医院进行。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