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拒值亦称诱发力,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动力场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个人生活空间中一个物体、 事件、人、目标、区域等所具有的心理值,可以用“正”或“负”分别指被回避的与被寻求的事物的诱发力。1
动力因素目 前来说,心理学家仍然把人的欲求水准看作是人格发展中的一种动力因素。在勒温的动力心理学理论中,行为或心理活动的目标,也具有一种力或力的性质,勒温称为“引拒值”。
引拒关系正的引拒值具有吸引力,负的引拒值具有排拒力,所以,人的行为不单是由于内在需求和紧张的推动,而且还由于目标本身的吸引(或排拒)。需求的强度增加,与该需求有关的目标的引拒值也会增加;而引拒值的增加,又会反过来影响到需求的强度。勒温的团体决策理论把“决策”作为动机与行动之间的中介,这是对动机理论的一种新的发展。传统的观点把行为看作是动机的直接结果,忽视了行为者的主体意识性,而团体决策理论则提出了心理认知的动力意义。
场心理学勒温继承并发展了格式塔心理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场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主张以整体的动力观、结构观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注重人格和人的社会心理世界的探索。一个格式塔系统既具有动力性也具有结构性,勒温认为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或过程,都必然发生在一种特定的心理环境(或称为心理场)之中。一个场就是一种动力的整体,或者说是一种系统,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其它部分产生影响。勒温认为,为了理解或预测行为,就必须把人及其环境看作是一种相互依存因素的集合,并称为个体的生活空间(lifespace)。也就是说,生活空间包括人与其环境,行为发生在这种生活空间之中,它既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也是生活空间的函数。生活空间以对人的行为发生实际影响者为存在标准,将主体和客体融合成一个共同整体,并表现着整体所具有的格式塔性,即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它部分的变化(勒温,1948)。在勒温的动力心理学思想中,人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的心理紧张系统便既包括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也包括了紧张与目标的相互作用(刘九林,2005)。
拓扑学原则以拓扑学为背景,勒温把人的心理生活空间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按照拓扑学的原则,区域没有数量和大小的区别,也没有质的规定;它不但具有拓扑的形式,而且表现着拓扑的特性。然而,就心理学的意义而言,一个人所在的环境与区域,将对其行为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的环境与区域,会引发不同的行为表现。由于在同一时间,可能会有几个系统或区域处于紧张状态,而且每一紧张系统,又都与其周围区域中的一种或几种引拒值有关,因而,行为便成为这一动力场中各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将心理动力、认知和环境结合起来考察人的行为,可谓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心理动力论,对企业家决策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彦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