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内驱力降低说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由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Hull,1943)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他认为,机体产生的需要产生了一种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内驱力降低说中主要有两点内容:(1)有机体的活动在于降低或消除内驱力;(2)内驱力降低同时,活动受到强化,因而是促使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条件1。

理论具体内容在赫尔的内驱力减少理论中: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的长短或引起行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但他认为,剥夺的持续时间是一个相当不完善的指标,因而强调用行为的力量来衡量。在赫尔的理论中,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的长短或引起行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但他认为,剥夺的持续时间是一个相当不完善的指标,因而强调用行为的力量来衡量1。

在赫尔的理论中,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性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内驱力产生于机体组织的需要状态,如饥、渴、空气、体温调节、大小便、睡眠、活动、性交、回避痛苦等。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而言,这种情境伴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降低,结果就成了一种内驱力。也就是说,以前的中性刺激由于能够引起类似于由原始性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而具有内驱力的性质1。

赫尔认为,要形成学习行为,必须降低需要或由需要而产生的内驱力;为了使被强化的习惯产生行动,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诱因,而且必须引起内驱力。因此,产生某种行为的反应潜能(sER)等于内驱力(D)、诱因(K)和习惯强度(sHR)的乘积。这样,赫尔的理论体系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sER=D×K×sER

这个公式表明,反应潜能是由内驱力、诱因、习惯强度的多元的乘积决定的。如果D=0或K=0,则sER也等于零而不发生反应。同时,不论驱力水平有多高,驱力水平低,反应潜能也低。由此,可以看出,赫尔的动机理论主要有两点:(1)有机体的活动在于降低或消除内驱力。(2)内驱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受到强化,因而是促使提高学习概率的基本条件1。

提出者简介克拉克·赫尔(Clark L.Hull,1884—1952),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毕业后再入威斯康辛大学,1918 年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时年 34 岁。主要著作有《心理、机制和适应性行为》、《行为纲要》等。193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提出著名的假设-演绎系统、内驱力降低理论,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是心理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1927年,赫尔第一次读到巴甫洛夫的著作,对其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印象极深,从而对条件反射和学习的问题发生了兴趣。这是赫尔最后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他在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
《行为的原理(Principles of Behavior)》(1942),
《行为的要素(Essentials of Behavior)》(1951),
《行为系统:个体有机体行为理论引言(A Behavior System: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Theory Concerning the Individual Organism)》 (1952)。

理论背景赫尔共提出了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17个公设(postulates)。并相信这套公设能够说明有关学习与动机的问题。赫尔的数学演绎理论体系有两个方面的背景:

(一)赫尔坚信,科学的发现虽说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但有时通过逻辑推理过程也能有所发现。爱因斯坦通过数学演绎提出相对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赫尔认为,真正用演绎提出的解释具有一种逻辑必然性的特征,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出大量相互关联的演绎构成的。因此,行为理论也应该是从一些基本的行为原则或公设中派生出来的。提出公设的目的,就是要用严谨的逻辑(数学公式)把那些不能直接验证的中介变量相互联系起来,并把它们与它们在环境事件中的落脚点(anchorages)联系起来。

(二)伍德沃斯(R.S.Woodworth)在1929年出版的《心理学(Psychology)》(修订版)中,建议用"S-O-R"替代"S-R"。这就是说刺激(S)作用于有机体(O),作为结果而产生的反应(R),既取决于刺激(S),又取决于有机体(O)。伍德沃斯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个人的全部活动,而不应该只研究意识或只研究行为。他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和机制两个方面。驱力发动机制,机制可以转换为驱力。伍德沃斯的这种观点对赫尔产生很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赫尔的理论体系,可以被看作是对"S-O-R"这个公式的进一步加工。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