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齐射说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音高听觉理论

音高听觉理论是有关人耳对声波频率分析的学说,它解释人耳是怎样分析不同频率的声波而产生不同音高感觉的。

一频率理论频率理论主要包括电话说神经齐射说

电话说认为声波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其频率与声波的频率相同。而且,基底膜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听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频率,这就如同打电话一样。这种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波频率的分析。因为人们发现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最大值不超过1000 Hz,而人耳能听到1000 Hz以上的声音。

神经齐射说认为,当声波频率在400 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发放冲动的频率与声波频率相对应。声波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对应的反应。这种情况下,多个神经纤维联合依次发放冲动,就像一排大炮依次发射一样,如此就可反应较高的频率。齐射说可以对5000 Hz以下的声波进行频率分析,超过5000 Hz则难以分析。2

二地点理论地点理论主要包括共振说行波说

共振说是由赫尔姆霍茨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不同频率声音引起我们耳朵里基底膜上不同部位的振动。基底膜由长度不同的大量横纤维组成,所以基底膜上不同部位有不同长度的横纤维。如果外界有一东西的振动频率和我们耳朵里基底膜上某一长度的横纤维有一种共振关系,那么只要外边声音一响,我们耳朵里基底膜上该长度的横纤维就产生共振。长的横纤维振动频率低,短的横纤维振动频率高。这就是说,我们耳朵里基底膜上的横纤维由于长度不同,分别与外面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振。长期让动物去听一个强烈的高频率(或低频率)声音,这样它的听觉将被损坏。然后将该动物杀死去看它的基底膜情况,就会发现:凡被高频率音震坏者,其基底膜上短的横纤维有病变;凡被低频率音震坏者,其基底膜上长的横纤维有病变。这是早期的实验,它证明高频率声音能破坏基底膜上短的横纤维,低频率声音能破坏基底膜上长的横纤维。对于这个问题,已有直接的微观证明;高频率音引起基底膜上短的横纤维部分最大振动,中等频率音引起基底膜上中间部分的横纤维最大振动,低频率音引起基底膜上长的横纤维部分最大振动。2

行波说认为,声波传到内耳,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传播,振幅也随之增大。在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声波的频率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低频声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高频声最大振幅接近蜗底。行波说可以正确描述500 Hz以上的声波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描述500 Hz以下的声波对基底膜的影响。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