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者简介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主要著作:
《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1862)
在这本书中,冯特首次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这部书和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起常被认为促使了新心理学(即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关于人类和动物心灵的讲演录》(1863)
这本著作是冯特的新心理学系统构想初步成型的著作。这本书中论述了许多实验心理学家多年来注意的问题。此书在冯特去世后还被重印,并被译为英文出版。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
《心理学大纲》(1896)
冯特在书中提出了“感情三度说”理论,引发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语言史与语言心理学》(1901)
《民族心理学》(1900-1920)1
情感三度说具体内容冯特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由心理元素构成的。对心理元素的分析是心理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在他看来,心理复合体是心理元素的联合;心理元素是不可再分的心理结构的单位,它包括感觉和感情两个方面。冯特指出,感觉(sensation)是心理元素的基本单位,呈现人的经验的客观内容。而感情(feeling)显示人的经验的主观内容,是感觉元素的主观补充。冯特认为,感觉和感情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情感是伴随着感觉产生的。
冯特认为,感情不能只用愉快和不愉快进行说明,而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才更准确,即:(一)愉快—不愉快;(二)紧张—松弛;(三)兴奋—沉静。该理论的提出为情绪的维度理论打下了基础2。
在理论中,激动与平静为情绪的激动性,激动具体指一种强烈的,外显的的情绪状态,一般是由重要的事件引起;而平静则是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时的基本状态。
而紧张与轻松是情绪的另外两级。人们情绪的紧张程度决定于面对情境的紧迫性,个体心理准备状态以及应变能力。如果情境比较复杂,个体心理准备不足且应变能力较差,则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反之,则会感到轻松。
对于愉快与不愉快则会影响人的活力状态,在机体感到愉快的情绪时,往往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活力,而当机体感到不愉快时,它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则会降低人的活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