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U形谷的的前身大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河谷。
简介U形谷又称冰川槽谷、冰川谷,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冰川谷在山岳冰川地区分布在雪线之下,源头和两侧被冰斗包围,主、支冰川汇合处易形成悬谷。两侧是陡坡壁,上方是谷肩,常见冰蚀三角面。谷底部纵剖面上常见冰阶或称岩槛和岩盆。岩盆积水为湖,与岩槛交替出现,呈串珠状湖。
实际测量资料证明,大多数冰川谷的横剖面呈抛物线形。冰川谷形态与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的性状有关。高、大的岩槛往往形成冰瀑布。大陆冰盖与高原冰帽之下的槽谷上源没有粒雪盆,曾被称为冰岛型槽谷。冰川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蚀和侧蚀展宽的结果。
特征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比较平直,谷坡陡,并有明显的谷肩、冰蚀三角面和冰川擦痕。谷底一般宽平,横剖面呈“U”字形,纵向呈槽形。冰蚀力量较大的冰川所形成的冰谷,其纵剖面多呈阶梯状,谷底有冰坝(岩槛)和冰盆交替出现,有时有羊背石发育1。
剖面特征横剖特征冰川槽谷的横剖面特征是作悬链状,可以用抛物线公式y=axb来表示(a是系数,x是谷壁上任何一点到谷底中心的水平距离,b为指数),发育最完好的冰川槽谷b接近于2。冰川槽谷横剖面之所以要采取抛物线形状,是因为这是排泄冰量的最有效的几何图形。
槽谷肩山区冰期前的V形河谷在充满了冰之后,由于冰川流速的分布在横剖面上近似于同心圆,与流速较快的冰接触的地方将首先被快速侵蚀,V形谷最后被改造成U形谷,其与原来V形谷的接界处则显示为槽谷肩。
纵剖谷底宽敞,两坡陡立,横剖面呈U形,与河流的V形谷有明显的区别。其纵剖面有时呈阶梯状,其中常保存各种冰蚀痕迹、冰碛和冰水沉积。Linton(1963)将冰川槽谷分为四种类型:阿尔卑斯型、冰岛型、复合型、倒转型。
形成过程冰川,熔岩流及泥石流谷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横剖面为u型。熔岩和岩屑新流经的u型谷可能主要起因于沉积的形成和保存,这种沉积与宾汉体在河道中流动肘的停滞区相符。或许由于熔岩在与较冷的停滞区的河道两侧接触时而使之凝固下来,从而使停滞区作为侧脊保存下来。同样,当湿的岩屑与停滞区内干燥的河道两侧接触时,岩屑损失了部分水份和部分流动性,因而停留在停滞区附近的河道两侧。因此,沉积或不易流动性可能是形成熔岩流及泥石流u型河道的主要原因。某些U型冰川谷的两壁为裸露的岩石,所以,某种起因必为侵蚀作用。移动的冰川对岩石的侵蚀机制显然是对冰JIl底部和两侧岩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对松散岩石块体的拔蚀作用,这两种侵蚀机制都要求岩石河道内的冰(几英寸或几英尺厚)相对河道是运动的,否则就象把一把锉刀放在木头上不动一样,木头是不会被磨损的。因此,假如在冰川内有停滞区存在,可以预料,停滞区的侵蚀作用最小。
U形谷与河谷U形谷的的前身大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河谷,以后由冰川切割V形河谷而成,但两者的地貌特征显然不同2。
1.平面形态河谷弯曲,槽谷平直;槽谷一般表现为中上游宽,下游窄。
2.横剖面河谷V形,槽谷U形 。
3.纵剖面河谷为圆滑曲线,槽谷为陡缓交替的阶梯状。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