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食腐类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有些动物以落入土壤或水域的枯枝落叶、动物遗体或粪便为食,这种动物统称为食腐动物,在生态地位上扮演清除者(也称为分解者)。事实上绝大部分肉食性动物,都会在捕食的同时食腐。另外亦有以腐木、腐植质维生的草食性食腐动物。

常见的食腐动物有:蚯蚓、千足虫、蛞蝓、蜗牛、粪金龟子、白蚁、弹尾、螨、线蚓;还有一些线虫、轮虫,还有一些原生动物,以及蟹、蚌、螺等。

秃鹫全长1105—1180毫米。头部为暗褐色的绒羽,后头羽色稍淡,颈裸出铅蓝色,皱领白褐色。上体暗褐色。翼上覆羽暗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下体暗褐色,胸前具绒羽,两侧具矛状羽,胸、腹具淡色纵纹;尾下覆羽褐白色。栖于高山裸岩、草地。单个活动,取食时常结集成群。以动物尸体为食。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留鸟);辽宁、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西藏(偶见)、台湾(迷鸟)。

别名狗头鹫、坐山雕。鸟纲隼形目鹰科秃鹫属。常见于高原,也到平原或草原活动。多单独飞翔,取食时有群食现象。食物以动物尸体为主,也吃小型兽类、蛙和昆虫。营巢于高大乔木或山顶崖石。见于武威、兰州、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卓尼、碌曲、玛曲等地。秃鹫主要以大、中型动物尸体为食,充当 “清道夫”角色,对保护自然界的清洁卫生、加速物质分解和循环, 促进生态平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活鸟可饲养供观赏,羽毛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可入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

秃鹳全长约1000毫米。上体金属黑色;下体白色。头和颈裸露,污肉色,具少许毛羽。栖于低海拔的沼泽、湖泊、稻田、泥泞洼地、湿地和红树林等处。以蛇、蛙等为食。分布于江西、四川、云南、海南岛(旅鸟)。

秃鹳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全球数量仅 6500 只至 8000 只,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属我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据云南野鸟会会长、西南林业大学教授韩联宪介绍,除 1948 年有过一次记录外,50 多年来秃鹳在云南都未再发现过,直到 2003 年在保山市隆阳区有村民捡到过一只受伤的秃鹳,但来源不明,而此次在长桥海的记录,是该物种在中国野外的首次清晰影像记录。 王剑对鸟类有着细致的研究,自从发现长桥海的秃鹳后,他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没课时都要去观察这只鸟的活动情况。9 月 12 日 8 时,王剑像往常一样来到长桥海边,仔细观察着秃鹳的活动细节。透过望远镜,能清晰地看清这只秃鹳在稻田里觅食的情景。只见其专心寻找各类食物,不时抬头看看,随时注意着周边的动静。王剑说,经过几天的观察,他发现这只秃鹳经常会停歇在长桥海中央的岛屿上,不时到水边的稻田里觅食,他还拍摄到了其取食鱼类的瞬间,除了秃鹳外,他还发现了钳嘴鹳(约有 500 多只)等其他鸟类,它们经常会在海边飞舞,晚上回到海岛休息。王剑分析,众多鸟类聚集到长桥海来,主要是因为这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优越的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吸引了它们的光顾,至于这些鸟类是迁徙到此还是路过 有待进一步观察。2

鬣狗哺乳纲、真兽亚纲、鬣狗科,形似狗,颈部具鬣毛,后肢较前肢短而弱。中国更新世早期及中期极多。

鬣狗科(Hyaenidae)的一种肉食性哺乳动物。有3个种:非洲斑鬣狗(Crocuta crocuta),亚洲条纹鬣狗(Hyaena hyaena),棕色鬣狗(H.brunnea)。最后这一种分布在南非,又称为海滩狼。鬣狗外表似狗,连尾巴体长可达1.5米,站立时至肩部高约90厘米。成群猎食,食腐肉或捕捉弱小与病残动物为食。3

貂熊貂熊(学名Gulo gulo),又称狼獾,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巨獭体型更大,但主要为水生),包括两个亚种。成年貂熊体长65-87厘米,尾长17-26厘米,体重10-25公斤。雄性貂熊要比雌性大许多。从体型上看,貂熊很像是长著长尾巴的小型熊。像多数鼬科动物那样,貂熊会发出难闻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