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就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利用所有自然和化工合成的植物养分资源,通过有机肥与化肥的投入、土壤培肥与土壤保护、生物固氮、植物改良和农艺措施等有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协调农业生产系统中养分的投人产出平衡,调节养分循环与利用强度,实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使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1
内容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地域特征明显,养分资源的宏观管理就是针对各个区域养分资源特征,以总体效益(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制定并实施目标区域总体的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管理策略。目标区域小可到乡、县,大可到全国,不同尺度区域的复杂程度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从理论上讲,实现整体效益最大,需要对养分资源从品种、结构、比例和数量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品种和结构需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特点和条件进行优化,而数量和比例就要根据不同区域养分资源的增产效应和增收效益进行优化。因此,制定优化方案和管理策略需要了解区域养分资源数量、特征及利用现状等基础数据。如何针对每个生产单元土壤养分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优化方案和管理策略是宏观管理的核心。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获取目标区域各种养分资源数据,即査清养分资源的数量及其特征是养分资源宏观管理的前提。需要查清化肥、有机肥料、土壤养分和来自环境的养分资源的数量及其特征。
二、养分资源利用状况的评价,包括农学、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和环境等不同角度的评价,它是养分资源宏观管理的基础。农学评价重点考虑的是养分的增产作用,特别是化肥的增产作用I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重点是肥料利用率和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状况经济评价即养分投人的经济效益,通常用纯利润、产投比和作物刀把料价格比等指标来表示I环境评价是针对每一种养分利用方式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
三、养分资源需求预测,其中化肥需求预测是化肥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也是化肥工业建设投资和每年制定化肥生产计划、进口计划的主要依据。
四、养分资源的优化配置,许多研究表明,我国农田氮肥的投人很多地方已大大超过了作物利用的合理水平,特别是在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土壤氮素超载现象极其严重,而在不发达地区,氮肥的短缺仍是限制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发达地区从其他地区调入大量的粮食,相当于从其他地区引人了大量的养分资源。因此,应该考虑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将肥料资源优先分配给增产潜力大、利用效率高的地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资源的作用。1
养分资源宏观管理的途径和策略制定正确的养分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养分管理的政策与法规,大部分通过计算目标区域(农场或流域)的养分循环与平衡,对各项管理措施进行评价,进而依据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详细的养分管理计划。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是养分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制定养分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的主要依据。
养分资源管理的经济调控养分投人是一种经济行为,可以通过经济杠杆进行调控。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投入养分的价格来调节供求关系或投入产出比以影响投入水平二是通过税收来调节。市场经济中,粮肥比价合理与否是粮食与化肥产销协调与否的基本标志,在确定粮肥比价时,要注意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养分资源管理的技术推广与农化服务技术推广是区域养分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体制下,农户施肥不合理已成为提高肥料效率的瓶颈,如何引导农民合理施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很大冲击,用于技术推广的人员和经费难以保证予农民接受农业技术推广的程度比较低,严重影响了施肥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民合理施肥的积极性。随着我国加入WTO,应该进一步健全适应市场和农业产业化生产新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指导和帮助农民进行合理的施肥决策。这是提高养分资源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