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莫荷不连续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释义

莫荷不连续也称莫荷不连续面,指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是从观测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过程中发现某一深度波速发生突然变化发现的,由此科学家才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不均匀性,继而发展出地壳地幔地核的地球分层结构学说。是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荷洛维奇(Mohorovicic)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1

地球圈层划分地壳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km;总体的干均厚度约16km,约占地球半径的1/400,占地球总体积的1.55%,占地球总质量的0.8%。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二大岩类。

地幔

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厚度约285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2.3%,占地球总质量的67.8%,足地球的主体邵分。从整个地幔叫以通过地震波横波的事实看,它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根据地震波的次级不连续面,以650km深处为界,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级圈层。

地核

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16.2%,质量却占地球总质壁的31.3%,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可将地核进一步分为三层:外核(深度2 885—4170km)、过渡层(4170—5155km)和内核(5155km至地心)。在外核中,根据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在内核中,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其又变为固态;过渡层则为液体一固体的过渡状态。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地球物理数据如下表所示:

地球圈层名称深度(公里)地 震纵波速度(公里/秒)地 震横波速度(公里/秒)密度(克/立方厘米)物 质状 态
一级分层二级分层传统分层
外球地 壳地 壳0—335.6—7.03.4—4.22.6—2.9固态物质
外过渡层外过渡层(上)上地幔33—9808.1—10.14.4—5.43.2—3.6部分熔融物质
外过渡层(下)下地幔980—290012.8—13.56.9—7.25.1—5.6液态—固态物质
液态层液 态 层外地核2900—47008.0—8.2不能通过10.0—11.4液态物质
内球内 过度 层过渡层4700—51009.5—10.3/12.3液态—固态物质
地 核内地核5100—637110.9—11.2/12.5固态物质
地球圈层不连续面

地球分层结构学说认为地球圈层内存在连个一级不连续面,分别为莫荷不连续面(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和古登堡不连续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

1、莫荷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荷面或莫氏面)。深度平均17km,陆地33km,海洋平均厚度6千米。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质密度、硬度增加。

2、古登堡不连续面,深度约2900km。地震波减速,横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质很可能是液态。

二者构成了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此外还有5个次级不连续面,可以把地壳、地幔与地核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圈层构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