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生态气象观测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生态气象观测是生态气象信息服务、天气气候预测模式参数获取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生态气象监测的对象是农田、森林、草地、湖泊、荒漠、湿地等代表性生态系统中水、土壤、大气、生物等生态系统不同要素,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地气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

释义生态气象观测是生态气象信息服务、天气气候预测模式参数获取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生态气象监测的对象是农田、森林、草地、湖泊、荒漠、湿地等代表性生态系统中水、土壤、大气、生物等生态系统不同要素,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地气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

特性生态气象观测选择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特点有密切联系,并能反映生态系统演替和发展,简易可行、便于长期坚持的大气、生物、土壤、水环境和灾害等项目,生态气象观测主要以遥感监测为主,地面观测为辅。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观测仪器有涡度相关通量塔、光合测定仪、土壤盐分、pH测定仪、土壤蒸渗仪、水位仪等。利用涡度通量塔开展了大气二氧化碳、水汽等的观测,进行大气与生态环境物质和能量交换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利用土壤蒸渗仪开展土壤和大气水分交换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利用遥感开展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是主要的生态观测手段,如利用遥感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湖泊、荒漠、耕地演变的监测,开展生态环境变化评估,还可开展大型工程建设后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评估等。1

观测基本要求(1)平行观测原则
在进行生物生长发育状况观测的同时,还要对其生长和生存环境进行同步观测,使资料具有可比性。

(2)点面结合的方法
所选生态类型观测点要能够代表同一种生态型的状况和同一个生态型的生产力水平,即根据所选生态站点的资料,可以推出同一生态型的大致情况,因此,处理有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的观测外,还应在生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进行较大范围的生态气象调查,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3)观测工作的连续性、长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观测地点(或地段)和观测项目要保持相对稳定,观测项目、观测标准、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等科学合理,确保观测资料的科学性、代表性、可行性、可比性、连续性、统一性和可用性。2

目的及意义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明确提出要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结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初步建成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监测体系,为中央和各级政府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全社会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提供丰富翔实的信息。主要内容包括:以水和大气质量为主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的生态与资源监测体系;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应急系统。
气象工作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系密切。在气象部门现有的监测体系基础上,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建立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为气候系统模式研究以及气候变化预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提供基础性资料。
生态气象观测是生态气象信息服务、天气气候预测模式参数获取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生态气象监测的对象是农田、森林、草地、湖泊、荒漠、湿地等代表性生态系统中水、土壤、大气、生物等生态系统不同要素,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地气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亮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