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迁移训练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迁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学习活动中也有其重要的意义。但迁移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学是训练迁移的重要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使学生现在的学习对他将来的学习或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帮助。因此,要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传授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转化,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本文仅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定义: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1

迁移的教学策略“为迁移而教”是现代教育流行的颇有吸引力的口号,教师若能据此把迁移理论应用于教学实际,有力地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那么学生当下的学习将会对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更为持久的积极的影响。

然而学生习得的原理或技能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迁移能力不能认为是自动发生的,准确地说,迁移是通过教学实现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呢?2

(一)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根据同化理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他认为:“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这种结构必须适合学习者的能力。

各科教材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逻辑结构,这些内容的组织形成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知识的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凶此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学时数以及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都包含某些一般原理和共同成分,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知识是指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事实、概念和原理。基本技能是指运用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去完成某种动作或智力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和能力。它们就是知识结构的“骨干”,是教材的中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比个别经验和事实更具普遍性,更有实现正迁移的可能性。但也必须配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阐明这些概念原理的使用条件,这有利于迁移的产生。

最佳的教材结构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何编写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最佳结构的教材呢?这需要知识领域内有造诣的专家、教材教法专家和心理学家以及教师们的通力合作。有些国家已经这样编写部分学科的教材了,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学习与教学才能省时省力。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会阻碍迁移的产生。怎样才能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呢?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其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1.结构化

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只有结构化的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重构教材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

2.一体化

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一体化的教材,才能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的相互作用不断构建心理结构。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

3.网络化

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三)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学生将信息从一种情境向另一种情境迁移的可能性,有时会受到初次学习时信息的组织方式的影响。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精心安排教学的程序,给学生提供一个条理清楚、组织良好的框架。奥苏伯尔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适用于教材的组织和呈现。

1.从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

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即渐近分化原则。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表明,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出整体容易一些。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因此,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教材的呈现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例如,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对有关三角形知识的呈现就符合不断分化的原则:先教一般三角形;在一般三角形中按角的大小分化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锐角三角形中分化出等边三角形;在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分化出等腰三角形,等等。

2.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依据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概念之间、原理之间、知识的前后连贯与单元纵横之间应体现出内在的关系和联系。

在呈现教材时,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渐近分化的原则以外,还要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许多教学内容是彼此依赖的,前面的知识没有学会,后面的教学就不能进行,例如,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是物理化学的基础,对这些教材内容加强横向联系既必要也可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

3.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材组织应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

实现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已有知识与新课题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教学次序要合理,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复习旧的,知道新的。新、旧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当是有一定联系的。新的知识、技能应当是在过去学过的知识、技能之上学习的,过去学过的知识、技能应当为新的知识、技能学习做好铺垫。两者衔接得好,练习的时间和难度都可以减少,知识、技能的组织也非常系统。前面的学习是基础和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发展和提高。如跳山羊、跳箱、跳马可以衔接安排,原地前滚翻、跑动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可衔接安排,蹲踞式跳远、挺身式跳远可以衔接安排,脚背正面、脚背外侧踢球可以衔接安排,等等。

知识可以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若干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组织好的程序教材本身,就可以起到“组织者”的作用。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安排好教学内容的顺序,使教学内容的联结达到最佳化。最佳的序列要反映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现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功能发展水平。教师选择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也有利于促进概念、原理的学习迁移作用。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的知识与技能。实际上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把所学知识技能顺利地进行应用,促进更广泛更一般的迁移,也就是说学会了如何学习就可以实现最普遍的迁移。

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学习方法包括概括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应用原理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研究探讨的方法,等等。学习方法这种经验中不仅包含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包括有关的技能。因此,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知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如阅读技能、观察技能、解析技能、构思技能,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则、定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以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迁移研究的热点: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的迁移: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特点是强调认知策略和元认知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由此认知策略的迁移愈来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认知策略虽也属程序性知识,但它与一般智力技能是有所不同的。元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认知策略的迁移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是指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认知策略的迁移。根据元认知迁移理论,认知策略的成功迁移是指问题解决者能够确定新问题的要求,选择已获得的适用于新问题的特殊或一般技能,并能在解决新问题时监控它们的应用。元认知迁移理论把学习者看做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管理者。许多研究表明,元认知水平的提高确实能改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和对学习的监控、调节。

未来方向对知识、技能、态度和品德学习中的迁移现象进行研究,并且对不同领域间的学习迁移现象进行探讨,如研究学习者在一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方法如何迁移到另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去。

动机情绪学习动机的强和弱,情绪的积极与消极都对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心境下学习并将此种心境迁移到其他学习情境中去,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元认知许多研究表明,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但是对于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是教一般策略还是各学科学习的具体策略,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等问题仍无一致看法,尚需心理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