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指关于个人阐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旨在通过分析和推测行为的因果关系,以控制人们的环境及其影响下的行为。知觉者如何判断和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是归因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记忆归因理论主要就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记忆成功或失败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目前,学者对于记忆归因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个体记忆失败归因这一领域。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当前,学界经常使用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以及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1
记忆归因理论所谓记忆归因理论,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记忆成功或失败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记忆归因理论是在现有归因理论之上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主要探究个体对于归因成功或失败的记忆的原因解释。
对记忆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也是日常背景中记忆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受到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并调节主体后续的记忆和记忆评价有关的行为。目前,学界对于记忆归因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记忆失败的归因研究上,主要探讨的是个体对于自身记忆失败的归因。如:一项研究发展,被试倾向于将情景记忆的失败进行“不努力”和“不注意”的归因,而将语义记忆的失败进行“记忆力差”和“心智障碍”的归因(Erber et. ,1996)。另一项对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回溯记忆失败归因比较的研究表明,中老年人更多将记忆力差归因为不可控因素(能力和遗传),老年人认为记忆能力比记忆策略的作用更大(Blatt-Eisengart & Lachman, 2004)。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