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取向属于价值观取向模式里的概念,具体包括存在(being )、成为(being-in-becoming )和做(doing )。
Florence Kluckhohn(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Fred Strodtbeck(弗雷德·斯多特贝克)是较早提出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价值取向指的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这一模式包括了五种价值取向: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
定义Florence Kluckhohn (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Fred Strodtbeck(弗雷德·斯多特贝克)是较早提出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价值取向指的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价值取向: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1
Kluckhohn和Strodtbeck区分了五种价值取向,即人类本性(好—坏),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奴仆—主人),时间(过去—未来),活动(现存—行动),关系(线状关系—个人主义)五个部分。Kluckhoh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标的选择;2
相关理论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基于以下三个基本的假设:1
(1)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都必须为某些人类的共同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
(2)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无限的或任意的,而是在一系列的选择或价值取向中的
变化。
(3)每种价值取向都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和个体中,但每个社会和个体对价值取向的偏
好不同。
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提出某一社会所青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反映的就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因此,他们提出了五个任何社会都要解决的基本问题:1
(1)人性取向--人性本善(Good ),人性本恶(Evil )或善恶兼而有之(Mixed );
(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征服(Mastery )、服从(Submissive )或和谐(Harmonious );
(3)时间取向--过去(Past ),现在(Present )或将来(Future );
(4)人类活动取向—存在(being )、成为(being-in-becoming )或做(doing );
(5)关系取向—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 )、附属的(Collateral )或等级的(Hierarchical )。
背景价值观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自价值观研究被提出,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并成为多种学科关注的问题。
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从不同角度对价值观进行探索:哲学关注价值观所反映的主客体之间关系;人类学关注价值观表达的文化特征;教育学关注价值观形成和改变的过程及教育干预;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对价值观的影响;心理学则关注价值观的心理结构、过程、功能及测量。这些研究相互补充和拓展,使价值观研究不断深入。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