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内脏优势型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内脏优势型(Offal advantage)是指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感觉,然后感受器内脏的活动传入中枢,产生饥渴、饱胀、窒息、疲劳、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内部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融合成人的一般自我感觉,内部感觉的信号难以在言语系统中反映出来。只有内脏感觉十分强烈时,它才成为鲜明的、占优势的感觉。12

内脏感受器感受人体内环境的变化,按其适宜刺激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的、机械的、温度的、痛觉的等类型。

内脏感觉神经纤维的数目比一般体表感觉神经纤维的数目少,它混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传入冲动沿这些神经从背根进入脊髓或沿脑神经进入脑干,引起相应的反射活动。内脏传入冲动还可以进一步经丘脑上行到大脑皮层及边缘叶,再通过下丘脑等处,调节内脏的活动。1

内脏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体内的自然刺激(如肺的牵张、血压的升降、血液的酸度等)。由心血管、肺、消化管等组织器官来的内脏感受器传入冲动,能引起多种反射活动,对内脏[1]功能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内脏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一般不产生意识感觉,但传入冲动比较强烈时也可引起意识感觉。例如,胃发生强烈饥饿收缩时可伴有饥饿感觉,直肠、膀胱一定程度的充盈可引起便意、尿意。但是,内脏传入冲动引起的意识感觉是比较模糊的、弥散而不易精确定位的。1

内脏优势感觉的感受器投射部位的模糊被认为是感觉中枢皮层化的贫乏。包含在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中的感觉纤维是内脏感觉的外周通道,至气管、直肠和外阴部的痛觉纤维是通过经由副交感神经传入的,这是解剖部位的关系,因为副交感神经系统存在于延髓和脊髓部。除肺和脾之外,内脏痛存在于所有的体内部位(也包括牙、眼、耳等)。这些部位和皮肤痛不同,对张力和压力很敏感,但反过来通常却对切伤无反应(如脑膜、肠)。内脏痛不仅局部定位极不明确,而且局部标识易混,因而有时被感受为皮肤痛。这被看作是因为内脏感觉纤维所产生的兴奋,在脊髓中扩散,波及到同节段皮肤传来的通道,再由投射而使该皮肤部位感到疼痛,甚至导致痛觉过敏症(发散投射说)。与各个脏器相对应的皮肤节段称为海德氏带(Head's band)或痛带。如肝脏异常时,而第八和第九胸椎背根支配的那部分皮肤则感到疼痛。这样的海德氏带的疼痛称为感应痛或关连痛(r-eferrod pain),有助于内脏疾病的诊断,同时对它的治疗反过来有时会感应到内部。另外,脏器感觉可被包括在广义的内脏感觉中。12

内脏优势痛感的分类编辑

内脏痛

内脏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常由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所致。

体腔壁痛

是指内脏疾患引起临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

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