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补肌散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补肌散,中医方剂名。出自《金鉴》卷八十八。具有止血除痛,辟风续筋骨,生肌肉之功效。主治因跌打砍磕而落去牙齿者。

组成

地黄苗、地菘、青蒿、苍耳苗、赤芍药(水煎取汁)各五两(150g),生艾叶三合(300ml)。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凡有伤折出血,用药包封。不可动,约十日可愈,不肿不脓。

2.现代用法:用以上药汁拌石灰阴干,入黄丹90g,更杵为细末.凡有伤折出血,用药包封,不可动,一天1次。

制法

上五月五、七月七午时修合,以前药汁拌石灰阴干,入黄丹三两,为细末。

功用

止血除痛,辟风续筋骨,生肌肉。

主治

因跌打砍磕而落去牙齿者。

方义

本方中地菘具有清热,化痰,解毒,破瘀,止血的功效;青蒿具有清热,截疟的功效;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治跌扑损伤;苍耳具有祛风,散热,除湿,解毒的功效;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功效,几位药共用,止血除痛,辟风续筋骨,有较好的效果。

文献摘要

1. 《中国医骨伤科 古医籍选注 (下册)(明清) 筋骨伤》:“凡骨断皮破者,不用酒煎药,或损在内破皮肉者.可加童便在破血药内和服。若骨断皮不破。可全用酒煎损药服之。若只损伤骨未折,肉未破者,用消肿膏或定痛膏。凡皮破骨出差臼,拔伸不入,撙捺皮相近三分,用快刀割开些捺入骨,不须割肉,肉自破了,可以入骨。骨入后,用补肉膏敷贴疮四旁肿处,留疮口,用补肌散填之。皮肉不破,用接骨膏,定痛膏敷贴。若破者,必血出,用力整时,最要快便。凡皮里有碎骨。只用定痛膏、接骨膏敷贴,夹缚。十分伤害,自然烂开肉。其骨碎必自出。然后掺补肌散。外以补肉膏敷贴。凡骨碎看本处平正如何,太抵骨低是不曾损左右骨,高骨定损了。如折骨要拔伸捺平正,用药敷贴,以正副夹束缚,匀令转动,使损处坚固。如出臼曲处,要时时曲转,使活处不强。凡敷贴用板子一片.就板子上将蕉叶或纸被摊接骨膏、定痛膏在上,移在损处。皮内有碎骨.后来皮肉自烂先掺补肌散,以敷补肉膏,碎骨自出。若破断皮肉。先以封口药填涂,用线缝合,外用补肉膏、散血膏敷贴。”

2.《医宗金鉴》曰:“齿耆,口龈所生之骨也,俗名日牙,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尽根牙之根牙之别。凡被跌打砍磕,落去牙齿者,只用补肌散敷之,拌封口藕,内服破血之莉以止其痛,其藕止用水煎,不宜酒煎,此法颇收功效。”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宇捷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