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耗煤率是指火力发电厂每生产或供应1千瓦小时电能所需消耗的燃煤量,通常以“g/kw·h”来表示。一般来说,1克碳原子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的热量只能发电0.0093度。这样就可计算出燃煤发电时,每发1度电所需的碳的重量,再计算放出二氧化碳的数量及消耗氧气的数量。
据测算,火电机组容量的不同,反映在煤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上差别很大。大型高效发电机组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为290克~340克,中小机组则达到380克~500克。5万千瓦机组其供电煤耗约440克/千瓦时,发同样的电量,比大机组多耗煤30%~50%。
简介煤耗率是指在一定时区内,烧化石燃料电厂所消耗的燃料与输出电量之比,简称煤耗,单位为g/(kw·h)。发电煤耗量与发电量之比(或单位时间燃煤消耗量g/h 与发电机功率kw 之比),称为发电煤耗率。发电量扣除厂用电量称为供电量,发电煤耗量与供电量之比,称为供电煤耗率。为使燃用不同发热量的煤炭或其他燃料的发电厂的煤耗率指标具有可比性,将所消耗的煤炭折合成低位发热量为29.3×106J/kg(7000大卡/千克)的标准煤计算,所得的煤耗率指标称为标准煤耗率(简称标准煤耗)。供电煤耗率指标是发电厂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它是反映电厂发电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供电煤耗率与电厂的热效率有关,热效率越高,供电煤耗率就越低。一般中温中压凝汽式电厂的供电标准煤耗率约480g/(kw·h),高温高压电厂约为380g/(kw·h),超高压电厂约为360g/(kw·h),热电联产的热电厂由于减少了汽轮机排汽的热量损失,其供电标准煤耗率随发电量与对外供热的产热量的比例而变化,可低至280g/(kw·h)左右。
发电煤耗的计算发电煤耗1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bg——发电煤耗,单位为g/(kW·h);
bf——发电标准煤耗,单位为g/(kW·h);
Lfcy——发电厂用电率,单位为% 。
发电煤耗的影响因素从定量角度来看1.厂用电率对供电煤耗的影响2。计算供电量的供电煤耗是发电量减去发电厂用电量后进行计算。因此发电厂用电率愈大,供电煤耗就愈高。
2.热电比对供电标准煤耗率的影响。热电比是热电厂机组供热量与机组发电量之比。机组供热愈大,机组得益愈大,机组供电煤耗就低。
3.锅炉效率对供电标准煤耗率的影响。锅炉效率愈高,供电标准煤耗率愈低。
4.汽机热耗率变化对供电煤耗的影响。汽机热耗率越小,供电煤耗就越小。
从定性角度来看1.停炉,启、停机的影响。机、炉的启停都有一个过程,并要消耗一定的燃料、电力等,在电力工业生产统计指标计算中规定,机、炉的启动、停止所消耗的煤、油、电等都包括在发电供热生产耗用的数量内,从而会影响供电煤耗的升高。同时锅炉在停炉时,根据调度(值长)指令,若控制不好待停炉的粉仓粉位,就会造成烧粉排汽停炉或停炉后抽粉等不必要的消费,使煤耗升高。
2.机炉运行方式及热电负荷分配对煤耗的影响。机、炉运行方式的合理程度是影响全厂安全经济生产的主要因素。厂系小电网系统,安装机、炉台数少,长期担负着调峰任务,机、炉的运行台数和电负荷的分配受着电网需求的限制,经常出现不合理的运行方式,给降低煤耗带来局限性。
3.给水管运行方式的影响。给水管的运行方式分冷水管与热水管,主要介绍热水管的运行,对母管制给水系统热水管的投入主要考虑:①获得较高的给水温度;②最短的输送距离;③投入热水管的条数。这三种都与降低煤耗有关。
4.减温减压器供热的影响。减温减压器是热电厂的备用供热设备,是在机组抽汽供热不能满足热用户或其它原因机组不能供热时,启动减温减.压器向用户供热。它是把锅炉产生的新蒸汽经过减温减压装置降为符合用户要求参数的蒸汽送给用户。由于把高参数的蒸汽不作任何功降为低参数的蒸汽,造成了大量热损失。因此,利用减温减压器供热与机组抽汽供热相比不经济,会造成煤耗升高。
5.真空度对供电标准煤耗率的影响。真空度的大小就是指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多少。排汽绝对压力愈小理想绝对热效率愈高,提高机组运行中的真空度,机组运行就会经济,真空度愈高,供电标准煤耗率愈低。通过对以上影响供电煤耗的诸多因素分析,如何针对各影响因素,加强管理,降低供电煤耗,成为节能降耗的重要工作之一,就目前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指标计划,确保指标在可控范围。根据股份公司下达的年指标计划,做好指标的月度分解,进行指标的细化管理,每月指标完成情况与月度分解值进行对比,指标出现大的偏差时,要进行专项分析,使每月的指标在可控范围内。对全年的指标考核分解为月度管理。对每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月考核,确保全年指标完成。
(2)做好指标统计工作。统计人员认真对日指标进行核算。每日对炉正反平衡煤量进行对比分析,超出偏差,立刻查找原因,同时对指标进行与前一日及与同期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查找原因。发现指标异常情况时应召开专题分析会,找出直接造成偏差的影响因素,使指标恢复正常。做到能及时对日指标偏差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红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