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化,陶瓷材料学术语,是指将干燥后的坯料加热到高温,使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成瓷的过程。
简介将干燥后的坯料加热到高温,使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成瓷的过程,通常称为瓷化1。
陶瓷的质量取决于原料成分和具体的生产工艺,具体衡量指标有原料的纯度和细度坯料混合均匀性、成型密度及均匀性、烧成或烧结温度、炉内气氛、升降温速度等。我国自古以来在日用陶瓷等的生产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如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河北唐山都生产世界闻名的高质量的瓷器。
类型烧成坯件瓷化后,开口气孔率较高,致密度较低时,称之为烧成,如传统陶瓷中的日用陶瓷等都是烧成,其温度通常为1250~1450℃。
烧结烧结是指瓷化后的制品开口气孔率极低、而致密度很高的瓷化过程,如特种陶瓷都是烧结而成的。常见的烧结方法有热压或热等静压法、液相烧结法、反应烧结法。
胎质瓷化胎质瓷化是指瓷器经过长时间的存放或使用,胎质渐渐地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称胎质瓷化。
胎质瓷化同胎之旧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胎之旧气是外界条件作用与棵露的瓷胎,使瓷胎发生了变化,主要变化是有物质浸入胎内,使胎演变成陈旧感明显,因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显得非常自然。而胎质瓷化是胎质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自身发生的变化。前者用肉眼就可以看清,如借助放大镜可看得更清楚,而后者需借助4060倍显微镜,方能清晰地看出。
胎质瓷化,在显镜下,主要表现是胎质由新瓷的暗淡无光,经过长时间的变化而出现油汪汪、亮晶晶的感觉。
胎质瓷化同青铜器之红斑绿锈的形成道理是一样的,青铜器的红斑绿锈在显微镜下之所以给人以晶莹剔透、如翠似玉一样的感觉,是年代久远、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而逐渐慢慢形成的结果。瓷器胎质瓷化的形成同青铜器的红斑绿锈的形成从道理上讲是一致的,区别是结果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一个如翠似玉,一个是油汪汪、亮晶晶。
胎质瓷化程度,主要受时间长短、空气成分、干湿程度、土壤酸碱度、使用情况、胎胎的化学成分等多方面条件影响。因每件瓷器所处环境千差万别,瓷化程度也将有明显的差别。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黎明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