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外台秘要》卷十五引《肘后备急方》。主治风邪感结众殃,恍惚不安,气欲绝,水浆不入口。症见脘腹胀痛,大便不通等。
组成麻子(熬)五合,橘皮、芍药、生姜、桂心、甘草(炙)各三两,半夏(洗)五两,人参一两,当归二两。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
主治风邪感结众殃,恍惚不安,气欲绝,水浆不入口。
方义方中大黄苦寒,既可清泻积热,又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泻火通便,两擅其功,为方中君药。臣以黄芩苦寒清热泻火,与大黄相配,泻火之力增强。炙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胃,防止苦寒药物伤中败胃。
运用诊断要点:脘腹胀痛,大便不通等。
使用注意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等物。忌生葱、生菜、热面、荞麦、猪、鱼、笋,一切陈臭物。
附方名称:麻子汤
组成:麻子一升,豉一升,牡鼠屎十一枚
用法: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温服。立愈
主治:热病复
出处:《外台秘要》卷四注文引《肘后方》
名称:麻子汤
组成:大麻子(净择,水渍一宿)一升,麻黄(去节)、防风、生姜、橘皮、荆芥、芎劳各三两,桂心二两,石膏(碎,绵裹)五两,竹叶(洗)、葱白各一握,豉心一合,蜀椒(汗,去目)三十枚,杜仲五两,独活四两
用法:上切。以水二斗,煮麻子令牙出,去滓,取一斗,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煎取三升,去滓,空腹顿服之今尽。覆取汗,以粉粉身,勿冲风。有患风水及大风者,不过三四剂
主治:偏风
出处:《外台秘要》卷十四引《广济方》
名称:麻子汤
组成:黄芩二两,大黄二两,甘草(炙)二两
用法:上件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绞去滓,分三服。得下便愈,未下更服
主治:热壅中焦之石发证
出处:《疗服石方》
功用:泻火通便
重要文献摘要《敦煌古医方研究》:“本方组方用药与原文方证症候不尽一致,可能有古人讹抄之嫌。以方测证,其方证当为服石后,石发使热毒积于胃肠。热壅肠胃,腑气不通,故脘腹胀满,大便不通。该方名为麻子汤,但方中无麻子,故认为其中应有脱文。《备急千金翼方》卷二十二有“解石方”。比较后,不难发现,麻子汤“麻子汤方……折石热取一升半”文字与其“折石热汤方”相近,于“折石热”后脱失方剂组成及部分制法文字。现将“折石热方”附录于后:“治虚劳下焦有热,骨节疼痛,肌急内痞,小便不得,大便数而少,吸骸口燥,少气,折石热汤方。大麻子五合去皮,豉二升绵裹。右二味研麻子碎,以水四升合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服三剂即止。”此外,麻子汤方三味药与《备急千金翼方》卷二十二麻黄汤治石发,困不可解者方之又方同。”
《医方类聚》:“治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得卧,麻子汤方:麻子一升,桂(去粗皮)、人参各二两,阿胶(炙令燥)、紫菀各一两,熟乾地黄四两,桑根白皮(锉)一斤。右七味。㕮咀如麻豆大,每眼五钱匕,酒一盏。水一盏,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盏,去滓,入饴糖少许,再煎令沸,温眼。”
各家论述刘喜平:疗人虚热,下焦有热,骨节烦疼,肌急内虚,小便利。大便数而少,吸口燥,少气,折石热,取一升半,腹胀头痛,腹逆疼,先有癖,每每不减。或饮热酒连醉不能食,内热时痛。(《敦煌古医方研究》)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姜良铎 - 博士生导师、教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