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双壳类分布于热带直至南北两极的水体中(张玺和齐钟彦,1961)。海产种类占4/5,其余生活在内陆河池湖沼中。受温度、盐度和底质的适应能力的控制,不同种类双壳类具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广狭性。广温性种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如贻贝在中国、日本及欧洲都很常见,而在热带地区很少。
简介现代双壳类分布于热带直至南北两极的水体中(张玺和齐钟彦,1961)。海产种类占4/5,其余生活在内陆河池湖沼中。受温度、盐度和底质的适应能力的控制,不同种类双壳类具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广狭性。1
分布广温性种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如贻贝在中国、日本及欧洲都很常见,而在热带地区很少。僧帽牡蛎自印度的热带性气候,一直漫延至日本和中国最北部的亚寒带地;船蛆更几乎遍布全球。但是像珍珠贝(Plena)、砗蝾等仅能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繁殖的种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明显较低,被称为狭温性种类。狭盐性种类(如砗蝶、砗蚝、珍珠贝等)只能生活在正常盐度的海水中,对于低盐度的适应力极差。广益性种类(如牡蛎、船蛆和鸟蛤等)对盐度适应能力较大,特别是对于低盐度的海水有很强的抵抗力。双壳类的垂直分布范围也很大,多数海产的种类分布于深度不大、正常盐度且氧气丰富的潮间带和浅海区域。像棘刺牡蛎和长裤螺分别生活在高潮线和低潮线附近,栉孔扇贝和魁蚶生活在浅海地带。但是也有些双壳美能生活于1000 m水深,身子5800 m的深海海底。底质不同也大大地影响双壳类的生活方式,双壳类港人泥沙中生活的占最多数,有的营固着生活,或用足丝附着在他物上,或用一个壳瓣固定在他物上,还有的是凿穴居住的,有的专凿硬物(岩石、珊瑚或别的壳体)穴居的,有的专凿树木穴居。1
分类双壳类仅有水生的种类。一般地说,海相双壳类壳体的形态特征比非海相的要复杂多变。下列各种类型的壳形,除壳菜蛤型和竹蛏型的壳形偶见于淡水种类外,其余多限于海相环境,即:
海扇型,多具发育的两耳,背方呈三角形,腹方呈圆形,如燕海扇;
固着蛤型,圆柱形或圆锥形,如马尾蛤等;
近螺旋型,多不等壳,一壳或两壳的中上部或壳顶区卷成近螺旋形,如双角蛤等;
海笋型,壳长形,有开口,如海笋;
船嘴型,壳后端尖伸并上翘,像船嘴状,如矛头蛤;
翼蛤型,壳的·后部很长,如翼蛤等,唯一例外的阿其特蚌是非海相代表;
壳菜蛤型或肌朿蛤型,如前壳莱蛤等,但这种壳形的种类有一部分可生活于海湾潟湖的微咸水中,如偏顶蛤,但是少数种还是淡水生活;
牡蛎型,厚重的不等壳,固着生活,如牡蛎和棱砺等箱蛤型,方形或长方形壳体,如箱蛤。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