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绉缩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绉缩一般指釉层卷曲、结块、脱离坯体的现象,也叫作釉缩。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一般来说,在陶瓷釉面上所显示的釉绉缩缺陷可在烧成前或烧成中引起。

形成原因一般来说,在陶瓷釉面上所显示的釉缩缺陷可在烧成前或烧成中引起。通常,在达到瓷器的烧结温度时,釉料应该完全液化并流动均匀地覆盖表面。当釉溶化后,陶瓷的某些部位没被釉料覆盖导致了在烧成后的产品某些无釉部位。如果釉特别稠(粘度大),在烧成中它就不能平滑地在产品表面流动。在某些地方,釉料就会聚集成堆或有时会在釉面出现大量裂纹。实际上,这些并不是裂纹,只是釉料没有流动。当釉料由于表面张力的不能很好地流动,釉料不能流动到的部位便显露出坯体,就会产生"釉缩"。有时当釉表面趋向于聚集或卷缩时,整个釉面层会裂成釉珠状1。

防止措施(1)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有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补救的办法是用湿海绵擦掉坯面上的灰尘。建立除尘间,避免灰尘落坯。若施釉需要适当增厚,可在釉料中添入少量的膨润土。釉下彩易产生釉缩缺陷,因为釉下彩绘的彩料类似于釉下留存了尘灰。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釉下粉料中混入少量的釉浆、或者少量的阿拉伯树胶。

(2)当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于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现在素烧过的坯件上。因此,这类釉一般适宜用在未素烧的生坯上。为了适应在素烧坯件上使用,可在釉料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如煅烧过的粘土或瓷土以及方解石等非塑性原料。加入的非塑性原料量等于减去了一定的塑性原料量。此外,用手指轻轻地摩擦干燥的釉面,使釉面变得光滑,也有助于消除一些釉面裂纹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黎明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