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斑螯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斑螯,别名“斑猫”、“龙蚝”、“地胆”,属鞘翅目芫青科斑螯属,是最毒的甲虫。全世界约有斑螯2300多种,我国则有29种。斑螯全身披黑色绒毛,翅细长椭圆形,质地柔软,体长为11—30毫米,翅基部有两个大黄斑,中央前后个有一黄色波纹状横带,足具有黑色长绒毛,危害大豆、花生、茄子等作物。

简介斑螯多群集取食,成群迁移。当它遭到惊动时,为了自卫,便从足的关节处分泌出黄色毒液。此黄色毒液内含有强烈的斑螯素,其毒性甚强,能破坏高等动物的细胞组织,与人体接触后,能引起皮肤红肿发泡。

出处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斑猫。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螫 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螫 M.cichorii L.的干燥全体。主产河南、广西、安徽、四川、江苏等地。卒,寒,有大毒。入大肠、小肠、肝、肾经。攻毒,逐瘀。1

①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酒浸液涂患处。

②治瘰疬,狂犬咬伤;近亦用于肝癌、肺癌等癌症。内服:0.05-0.1克,米炒后煎服或入丸、散服。心脏、肝脏、肾脏机能不全者慎用,孕妇忌服。本品含斑蝥素。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发赤、起泡作用,口服可引起肠胃炎与肾炎。水浸剂在体外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斑蝥素有抗癌作用,但毒性很大,可用于肝癌、肺癌等。不良反应主要为泌尿道刺激,甚至血尿,也有恶心、呕吐,手指发麻等。其衍化物毒性较小。

形态特征斑螯全身披黑色绒毛,翅细长椭圆形,质地柔软,体长为11—30毫米,翅基部有两个大黄斑,中央前后个有一黄色波纹状横带,足具有黑色长绒毛。2

生活习性斑螯多群集取食,成群迁移。当它遭到惊动时,为了自卫,便从足的关节处分泌出黄色毒液。此黄色毒液内含有强烈的斑螯素,其毒性甚强,能破坏高等动物的细胞组织,与人体接触后,能引起皮肤红肿发泡。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河南、广西、安徽、四川、江苏等地。

举例草原斑猫(学名:Felis silvestris shawiana):又叫野猫、沙漠斑猫、土狸子等。是野猫的中国亚种。体形比家猫大,体长为50-70厘米,尾长为25-35厘米,几乎正好是体长的一半,体重约为8千克,看上去显得比较粗壮。目光狡黠,性情暴躁,各色毛皮上有斑点.

喜好在草原或绿洲穿行觅食。单独在夜间或晨昏活动,白天隐匿于树穴或灌丛中。主要吃小型啮齿动物、鸟类、蜥蜴和蛙等,也食鱼类和昆虫等。行动敏捷,善于攀爬,潜行隐蔽接近猎物,突然捕食。领域性也很明显,通常每个个体大约占据0.5平方公里的领地,但当领地内食物不足或者寻找配偶时,也常到领地以外游荡。分布于中国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

草原斑猫体形比家猫大,体长为50—70厘米,尾长为25—35厘米,几乎正好是体长的一半,体重约为8千克,看上去显得比较粗壮。身体的背部呈淡沙黄色至浅黄灰色,背部和身体侧面的毛色逐渐转为浅淡色,腹面则为淡黄灰色。全身都具有许多形状不规则的棕黑色斑块或横纹,耳尖略有棕黑色簇毛。尾巴上面有5-6条棕黑色横纹,尾巴的下面为白色。喉部和腹面经常呈浅白到淡灰色。前额有4条十分显著的黑带,与浅底色形成鲜明对比;眼和鼻吻部通常突出有白色到淡灰色斑。耳边缘有白色或浅色毛;耳内侧毛呈淡黄白色。耳后毛色从与底色相似到暗褐色。尾尖黑色,尾上有一些黑色横环纹。尾长超过头体长的50%。有4对乳头。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