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纰裂也称缝口脱开程度,是反映织物缝合性能的一个指标。纰裂是指经缝合的面料受到垂直缝口的拉力作用时,使横向纱线在纵向纱线上产生滑移,所呈的稀缝或裂口。它反映了织物制成服装后接缝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着服装的外观和视觉风格,严重时甚至使服装报废。
简介织物的纰裂俗称纰纱,是织物局部经纱或纬纱发生移动的一种现象。一般发生在织造或编织较稀松的织物上,主要是由于织物局部受力不均匀而引起的。通常用织物密度和紧度来表征织物的松紧度,织物的实际填充紧度比较小,当受到外力作用后纱线在织物中容易发生滑移。机织物是由经、纬纱线相互屈曲交织而成的,当经、纬缈线受到外力作用时,就有可能产生纱线滑移。在纬向张力作用下,经纱沿着纬向滑移,称为纬纰裂;在经向张力作用下,纬纱沿着经向滑移,称为经纰裂。织物受到不同的施加外力,还会产生捏拉纰裂、缝迹纰裂、摩擦纰裂和钩裂等。织物产生纰裂的原因很多,这里主要从织物组织结构和染整加工上的影响进行分析1。
产生原因织物组织结构当织物经向紧度较大时,则单位长度纬缈上受到的经纱阻力就大,若有外力作用,纬纱相对经纱就不容易滑移;反之,织物纬向紧度较大时,则单位长度经纱上受到的纬纱阻力就大,外力的作用就不容易使经纱滑移。一般情况下,织物的经向紧度要大于纬向紧度,即织物单位长度经纱受到纬纱的阻力要小于纬纱受到的经纱阻力,故织物沿纬向发生纰裂的现象较多。此外,由于织物紧度取决于经纬密度和线密度,所以在相同织物紧度条件下,经线密度高、经纬密度小的织物交织阻力小,织物容易纰裂;反之,则不易发生纰裂。
不同组织织物因交织次数不同,会影响到纱线的紧密程度。单位长度纱线交织次数少,纱线的屈曲次数相对较少,产生的阻力也小。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则更容易发生纰裂现象。在织物的三原组织中,按经纬阻力的大小排列是:平纹组织最大,其经纬纱在织物中最稳定,缎纹组织最差,斜纹组织居中。
染整加工在染色加工中,织物的循环总要受到外界牵引力作用,也就是经向张力作用。气流染色中织物以绳状运行时,所受到的经向受力总是不均匀的。如果织物在储布槽中堆积状态不好,出现压布或倒布现象,在提升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经向受力不均匀,容易引起织物局部纬纱分离。染色之后柔软处理所加入的柔软剂,会提高纱线的柔软性和光滑,但会降低纱线表面的摩擦系数,容易导致织物出现纰裂,所以柔软处理的柔软剂应慎重考虑。织物的进、出布有可能受到不均匀的牵引力,也会产生织物纰裂。除此之外,工厂里一般习惯于拉幅定形之后,再对织物进行全面检查,而出现的织物纰裂往往归咎于染色过程。但事实上,织物在拉幅定形的过程中,也会因拉伸的影响改变织物内纱线的屈曲状态,导致织物纰裂的产生。如果经向拉伸过大,则易产生经纰裂;纬向拉伸过大,则易产生纬纰裂。此外,拉幅定形机的蝶纹扩幅辊,如果扩幅量过大,或者螺旋片缠绕式扩幅辊,对织物也容易产生纬纰。
从染色设备方面而言,主缸内部过布处有夹布或卡布现象,也会导致织物的纰纱发生。此外,设备内部的多孔挡板以及局部结构设计有缺陷,织物经过这些部位有可能出现挂布现象。虽然不足以将织物拉破或勾丝,但瞬间牵引会造成织物局部受力过大或不均匀而产生纰纱。
预防和解决方法预防和解决方法织物的纰裂无论是溢喷染色机还是气流染色机,还没有能够解决的根本办法,其原因是以绳状加工的方式,本身就存在织物经向受力不均匀的问题。但是,只要在染整加工之前,工艺人员对被加工织物的特性有所了解,对容易产生纰裂的织物,选用质量和性能较好的设备,严格控制加工中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避免的。气流染色过程中主要是风量的控制,可适当减小织物循环速度,特别应注意提布辊表面线速度与风速的匹配关系。提布辊表面线速度过慢,气流牵引织物在提布辊表面产生相对滑动,形成的张力较大且不均匀。适当减少容布量,可避免织物在运行中因挤压而产生过大张力。染色机内部过布部分(如提布辊表面、喷嘴和导布管等),应保持较高的表面光洁度,不得有夹布和卡布的现象。织物进、出时应避免强行牵引,以处于松弛自然状态为宜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尉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