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第二鼓膜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第二鼓膜指圆窗膜。

鼓室:鼓室是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有六个壁,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鼓室及上述结构均覆有黏膜,此黏膜与咽鼓管和乳突窦的黏膜相连续。

鼓室是颞骨岩部内形状不规则的含气小腔,介于外耳道与内耳之间。可分为六个壁:外侧壁为鼓膜,内壁即是内耳的外壁,亦称迷路壁,壁上有两个孔,上孔呈卵圆形,通向内耳的前庭,称前庭窗。

鼓室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围成,与矢状面近于平行的扁平腔隙。向前借助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助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内侧借鼓岬、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邻,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后鼓室,鼓室上下径约15mm,前后径与上下径相近,横径(内、外宽度)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脐处仅为2mm。鼓室的容积1~2ml,鼓室内面衬有黏膜,腔内含有听骨、韧带、黏膜皱襞、肌及神经等结构。

中耳:中耳位于颞骨岩部内,包括鼓膜内侧的鼓室和鼓膜上方的鼓室上隐窝。前方借咽鼓管通咽腔,后上方借乳突窦口通乳突小房,鼓室内覆黏膜,与咽鼓管、乳突小房黏膜相续。中耳内容如下: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镫骨肌和鼓膜张肌;鼓索神经(面神经的分支);鼓膜神经丛。

鼓室的壁:鼓室呈棱形或狭长的盒子状,边缘凹陷,有一底、一顶和四壁。

顶是一层薄的骨板即鼓室盖,鼓室盖分隔颅中窝的硬脑膜和鼓室;底(颈静脉壁)是一层薄的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静脉上球;外侧(膜)壁几乎全部由凹陷的鼓膜形成,上部是鼓室上隐窝的骨板,鼓膜包绕锤骨柄,锤骨头位于鼓室上隐窝内;内侧(迷路)壁分隔中耳和内耳,可见耳蜗基部形成的突起;前壁(颈动脉壁)分隔鼓室和颈动脉管,其上部是咽鼓管及鼓膜张肌管开口;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口通乳突小房,联系鼓室和乳突,面神经管在乳突窦口内侧,乳突小房与鼓室后壁间下降。

乳突窦位于颞骨乳突内,和鼓室一样,顶部与颅中窝之间以鼓室盖分隔,底部借小孔通乳突小房。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内覆黏膜,与中耳黏膜相续,乳突窦前邻面神经管。

咽鼓管:咽鼓管连接鼓室和鼻咽腔,向后下开口于鼻腔下鼻道,其后外1/3为骨性,其余部分为软骨性。咽鼓管内覆黏膜,向后与鼓室黏膜相续,向前与鼻咽部黏膜相续。

空气可经咽鼓管自由出入鼓室,平衡鼓室和外界的气压,保证鼓膜自由运动。正常情况下软骨性支架形成的咽鼓管壁贴附在一起,所以须在腭帆提肌收缩牵拉咽鼓管一侧,腭帆张肌收缩牵拉咽鼓管另一侧时,才使咽鼓管主动开放。这些都是软腭的肌肉,因此常用打哈欠及吞咽等动作来平衡鼓膜两侧气压。

咽升动脉(颈外动脉分支之一)、脑膜中动脉和上颌动脉的分支翼管动脉分布于咽鼓管。面神经和舌咽神经形成的鼓膜神经丛发出分支分布于咽鼓管,来自翼腭神经节的神经纤维也支配咽鼓管。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高煜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耳鼻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