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颅骨侧面观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颅:指颅骨及其所连成的头颅。是人头部的骨性支架,由29块形状、大小不一的骨块组成,位于脊柱上方。除下颌骨、舌骨和听小骨外,其余骨彼此借结缔组织或软骨牢固相连。颅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内有颅腔,容纳脑,对脑起保护和支持作用。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包括眶、鼻、口腔等的骨性结构。下颌骨与脑颅间形成下颌关节,使下颌骨参与咀嚼运动。

组成脑颅的脑颅骨共有8块,其中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颞骨和顶骨。组成面颅的面颅骨有15块,其中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以及下鼻甲,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

一、概述:颅骨:头部骨骼,由22块不同形状、大小的骨头组成。颅盖骨由8块扁平的盘状骨组成,能保护大脑。其中有些组成脸部骨骼。其余14块,包括下颌骨(参见“颌”[jaw]),组成脸部:下颌骨是颅骨中惟一能活动的骨,余下的由被称为骨缝的不可动关节连接而成。许多小孔穿透颅骨供血管和神经出入脑部。颅骨基部的枕骨大孔是这些孔中最大的,脊髓经此而过。

又称头骨,人和脊椎动物头部的骨架。人的颅骨由23块骨组成,能支持和保护脑等重要器官。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各骨之间都借缝或软骨相连,属不活动的连结。颅骨可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前者围成颅腔,后者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脑颅骨共有8块;包括前部1块额骨,后方1块枕骨,上方2块顶骨,两侧各有1块颞骨,颅底前部中央的1块筛骨和颅底中部的1块蝶骨。面颅由15块骨组成:口腔上方,左右各有1块上颌骨,上内侧有1对鼻骨,后方有1对泪骨,外上方有1对高起的颧骨,后方接1对腭骨。内侧有1对伸入鼻腔的下鼻甲骨,鼻腔正中的骨板是犁骨。下颌骨是构成关节而能活动的颅骨。另外,还有游离的骨块即舌骨。

亦称头骨。是人体头部的骨质支架,位于脊柱的上方,由许多骨块所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颅骨可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包绕着脑,有八块骨组成;单数者有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双数者有顶骨和颞骨。枕骨当中有一孔,称枕骨大孔,脊髓由此通出。面颅构成面部的基础,共十四块,其中单数者有犁骨和下颌骨,双数者有鼻骨、上颌骨、腭骨、颧骨、泪骨及下鼻甲骨,此外尚包括六块听骨及一块舌骨,形成眶腔、鼻腔和口腔的骨性基础,下颌骨是能动的骨块,参与咀嚼运动。

整个颅骨可区分为五个面观察:即顶面观、底面观(颅底内面及颅底外面观)、侧面观、额观及枕观。颅顶上面有三条缝,即矢状缝、冠状缝和人字缝,是组成颅顶各骨的分界线。在新生儿的颅骨未发育完全,冠状缝和矢状缝相交的地方有呈四角形的前囟,矢状缝与人字缝相交的地有呈三角形的后囟。

颅骨侧面观:即从左右颅侧面观察颅骨。主要包括鼻前棘、翼区以及鼻根点凹陷等观察项目。鼻前棘的发达程度与鼻骨高度有密切关系,根据人类学家白洛嘉的观察分类,鼻前棘的突出程度可分为五级:①不显;②稍显;③中等;④显著;⑤特显。翼区观察主要是指对蝶骨大翼、顶骨、颞骨和额骨交界区域的观察,其主要类型:①顶蝶式;②额颞式;③点式。此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即翼上骨式、在额骨、顶骨、蝶骨、颞骨四骨间出现一块至十多块独立小骨。分单翼上骨型、双翼上骨型和多翼上骨型三种。鼻根点凹陷可根据凹陷程度分为五级:第五级仅为猿人阶段的人类所有。此外,从颅侧面还可以观察顶结节与乳突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顶结节位于乳突前方或在同一垂直线上或位于乳突后方。

二、解剖结构:颅骨的侧面由额骨、顶骨、颞骨、枕骨、颧骨、上颌骨、蝶骨和下颌骨组成

额骨位于颅骨侧面的前部,通过冠状缝与顶骨相邻,左右两块顶骨相连于矢状缝,构成脑颅骨的外壁和顶壁,顶骨和枕骨相连于人字缝。颅骨的侧面可见到的结构包括枕鳞、颞骨的鳞部、鼓部、乳突、茎突和颧突、蝶骨大翼、下颌支、外耳门、颞窝、颞下窝和翼腭窝等。

下颌支的上端有前后两个突起,前者为冠突,后者为髁突,髁突的上端膨大,称下颌头。下颌头与颞骨上方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形成下颌关节,下颌骨是通过关节形式与其他骨块相连的颅骨。

颞窝起自额骨和颧骨相连处,弯向上后,经额骨和顶骨再转向前下,在乳突前方与乳突上嵴相连续,其上界为颞线,下界为颧弓的假想平面。颞窝的前下部有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交汇形成H缝,称为翼点。该处骨质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受伤时容易伤及脑膜中动脉而致颅内血肿。

颧弓下方的骨性凹陷为颞下窝,该窝上壁由蝶骨大翼和部分颞鳞组成,蝶骨大翼下面的后部有卵圆孔和棘孔,该两孔与颅中窝相通;前壁由上颌骨体和颧骨后部组成;内壁为蝶骨的翼突;外侧壁为颧弓和下颌支。

翼腭窝位于眼眶后下方,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板之间的空隙。翼腭窝向前经眶下裂与眼眶相通;向后经圆孔与颅中窝相通;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下经腭大管出腭大孔、腭下孔与口腔相通。

颅骨侧面可见颞窝。颞窝的后下方为外耳门,外耳门后方为乳突,前方为颞下颌关节。颞窝上方以弓形的颞线为界。颞窝底由四块骨组成。四块骨结合处形成“H”形的缝。此“H”形的前上部为额骨;前下部为蝶骨;后上部为顶骨,后下部为颞骨。额、蝶、顶颞骨相接处为翼点,翼点是颅内脑膜中动脉通过处的外部标志。此处骨折撞伤,增加脑膜中动脉受伤机会。

颅骨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前者即临床上所指的颅骨,由成对的颞骨和顶骨,不成对的额骨、枕骨、蝶骨及筛骨的有关部分,借各骨之间的颅缝连接而成。其间的空腔称颅腔,内藏脑。颅骨又分颅盖及颅底两部。据胚胎发生来源,额骨、顶骨、颞骨鳞部、枕鳞上部、蝶骨甲及翼状突内侧板等为膜成骨,其余均为软骨成骨。颅盖近似圆形屋顶,前方稍窄,表面光滑。构成此部诸骨扁平如板,称骨板。较厚的骨板分三层,即由密质骨构成的外板及内板,和夹在这两层之间的,由松质骨构成的板障。板障中有网状的板状静脉分布,并借导血管与颅内静脉窦和颅外的静脉互相通连。颅底内面起伏不平,分前、中、后三个颅窝。除枕大孔外,有大小、宽窄不等的骨孔、裂缝和骨沟,为颅神经和血管行经或出入颅腔的通道。额窦、筛窦、蝶窦和中耳、内耳及乳突气房均与颅底直接相邻。

与颅骨相关的疾病:1、颅骨的骨肉瘤(osteosarcoma in skull)较罕见,占全身各部位骨肉瘤的不足2%,长骨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已经多有论述,颅骨骨肉瘤因其发病率低,仅见个例报道。

文献报道头颈部骨肉瘤约占全身各部位的0.5%~2%,颅骨骨肉瘤更为少见,王忠诚等收集4059例颅脑肿瘤,颅骨成骨肉瘤仅有4例,占0.099%。颅面部骨肉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6~40岁,较长骨骨肉瘤患者大10~20岁,原发于颅面部骨肉瘤无明显性别差异。颅骨骨肉瘤多数为原发,少数可继发于原有骨病变,包括成骨细胞瘤、骨软骨瘤、骨巨细胞瘤、骨Paget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放疗或化疗可诱发骨肉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易发生骨肉瘤。本组原发4例,继发于颅脑肿瘤放化疗后3例。有以上颅脑肿瘤病史及放化疗史的病人复查时出现异常软组织,特别是伴相关骨质改变时,应考虑骨肉瘤可能。

2.组织病理学

骨肉瘤的病理诊断基本要素有两点:恶性肉瘤性肿瘤细胞;由肉瘤细胞直接形成的肿瘤性骨样组织。90%的骨肉瘤为普通型骨肉瘤,按产生基质的不同可以将普通型骨肉瘤分为骨母细胞性骨肉瘤、纤维母细胞性骨肉瘤、软骨母细胞性骨肉瘤3种基本组织学类型以及从这3种基本类型衍生而来的8种亚型;其他的组织学类型包括纯血管扩张性、小细胞性、骨膜骨肉瘤、骨旁骨肉瘤等,骨肉瘤预后与其组织学分型并无明确相关性。本组7例均为普通型骨肉瘤。对肿瘤性骨样组织的识别是诊断的关键,原则上只要有灶性肿瘤性骨样组织产生就可以诊断骨肉瘤,从本组病例组织学特点及原发性和放疗后颅骨骨肉瘤的个例临床病理观察报道中可以看出,发生于颅骨的骨肉瘤较其他部位的骨肉瘤并无明确特殊的病理学特点。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晨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神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