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突触前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突触前部是神经元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轴膜增厚形成厚约6~7nm的一个部位。在突触前膜部位的胞浆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以及一些微丝和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等。突触小泡是突触前部的特征性结构,小泡内含有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各种突触内的突触小泡形状和大小颇不一致,是因其所含神经递质不同。

一、突触: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突触可分为三类:①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②轴突与树突相接触;③轴突与轴突相接触。突触有特殊的结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首先分成许多小枝,每个小枝的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贴附在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表面。相接触的表面由膜隔开,轴突膜称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细胞体膜或突起膜则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一个突触即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在突触小体的轴浆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囊泡(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有高浓度的递质。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Na、K、Cl的通透性,尤其是Na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局部电位不能产生可传导的动作电位,只有这种电变化总和起来达到阈电位水平时,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所以突触的作用主要是起传递兴奋的作用。

二、突触小泡(一)分类:

1.球形小泡:

直径约20~60nm,小泡清亮,其中含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

2.颗粒小泡:

小泡内含有电子密度高的致密颗粒,按其颗粒大小又可分为两种:小颗粒小泡直径约30~60nm,通常含胺类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大颗粒小泡直径可达80~200nm,所含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胺或脑啡肽等肽类;

3.扁平小泡:

小泡长径约50nm,呈扁平圆形,其中含有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

(二)形成:

各种神经递质在胞体内合成,形成小泡,通过轴突的快速顺向运输到轴突末端。新近研究发现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神经递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中,在突触小体内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态的突触小泡。如交感神经节内的神经细胞,有乙酸胆碱和血管活性肠肽。前者支配汗腺分泌;后者作用于腺体周围的血管平滑肌使其松弛,增加局部血流量。神经递质共存的生理功能,是协调完成神经生理活动作用,使神经调节更加精确和协调。,许多事实表明,递质共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性规律,有许多新的共存递质和新的共存部位已被证实。其中多为非肽类递质(胆碱类、单胺类和氨基酸类)和肽类递质共存。

(三)包装、储存和释放递质:

现已知突触体素,突触素和小泡相关膜蛋白等三种蛋白与之有关。突触体素是突触小泡上Ca的结合蛋白,当兴奋剂到达突触时,Ca内流突然增加而与这种蛋白质结合,可能对突触小泡的胞吐起重要作用。突触素是神经细胞的磷酸蛋白,有调节神经递质释放的作用,突触素参与了小清亮突触囊泡的导入、转运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当Ca内流入突触前膜后,突触素与其结合,遂与VAMP分离,促使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及融合孔的开启,从而引起囊泡内的Ca依赖性递质的释放。小泡相关膜蛋白(VAMP)是突触小泡膜的结构蛋白,可能对突触小泡代谢有重要作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柏雪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