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旋前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为引起关节内旋的肌肉,一般跨过关节垂直轴的前面,如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相关辅助结构有研究者发现正中神经在85%之解剖标本中,于通过指浅屈肌腱弓(所谓“浅桥“)深方以前,先要穿过旋前圆肌两肌头之间。偶尔,自旋前圆肌连至“浅桥”的异常纤维束带,可损及正中神经。于穿经旋前圆肌之近处,正中神经发支至肘关节、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拇长屈肌和指浅屈肌。而后发出骨间掌侧神经,常支配拇长屈肌,指深屈肌及旋前方肌,这一神经位于前臂骨间膜的前面。正中神经主干在前臂中走于指浅屈肌之深方,并在腕部发一感觉支至鱼际隆起,此支由屈肌支持带的浅方通过,故在腕管综合征中不被累及。进入手部以后,正中神经支配第一、第二蚓状肌和除拇收肌以外之全部鱼际肌。

旋前肌综合症1、旋前肌综合症是由于旋前圆肌近侧部的筋膜与腱性狭窄、压迫正中神经导致患者有旋前肌压痛和拇长屈肌及拇短展肌无力,有前臂疼痛不适、手无力及拇、食指麻木等症状。旋前肌综合症患者前臂近侧份正中神经之传导速度减慢,但远端潜伏期及腕部感觉神经之动作电位均正常。

2、旋前肌综合症的治疗

(1)非手术疗法:保守治疗局部封闭。有研究者认为非外科治疗有价值,并应试用于每一病例。方法为:以皮质类固醇注入旋前圆肌,若反应不完全则应重复。如果可能,患者应避免剧烈的旋后—屈指动作。

(2)手术治疗:如患者经保守治疗无充分缓解,或其工作致症状一再加重者,宜探查旋前肌区,并手术分离任何束带或压迫性病损。对筋膜或腱性狭窄,给予松解减压。

3、因腕管综合症与旋前肌综合症症状有相似之处。故两者的鉴别诊断较困难,旋前肌综合症近侧有压痛,对抗前臂旋前、屈肘或指浅肌收缩时,均可使压痛加重等前臂症状。而腕管综合症和旋前肌综合症的不同点是夜间有加重,手部温度增高时更明显

相关疾病肱骨上髁炎是老年性常见肘关节常见损伤,外侧发生率较高,约为内侧的4~7倍。抽烟、肥胖、反复或用力的动作都与内上髁炎有明显相关性,是导致肘关节内侧疼痛的主要原因,最常发生在桡侧屈腕肌及旋前圆肌的肌腱止点处。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0.3%~1.1%,在高尔夫球、棒球运动员中发病率增加到13.5%~27.3%。表现为屈腕或前臂旋前应力时疼痛。肱骨内上髁炎并非是一种炎症反应,而是一种退行性变化,因为显微镜下却很少看到发炎细胞。主要是因为屈腕肌、前臂旋前肌反复收缩或过度使用、在肱骨内上髁附着处发生微小撕裂,如不愈合造成瘢痕或粘连,使正常的生物力学改变,长期将导致内上髁肌肉肌腱连接处退化,常见的发生位置为旋前圆肌和桡侧屈腕肌附着处。

相关临床应用1、大脑瘫后遗症造成肢体残疾,给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严重影响。有研究者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大脑瘫后遗症患者的前臂旋后及拇外展功能障碍,进行旋前肌切断、肌腱移位手术。通过手术消除阻碍前臂旋后运动的因素,重建拇指的外展功能,从而恢复前臂的旋后功能和手部的持物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术式治疗大脑瘫后遗症前臂旋前畸形,具有手术方法较简单、无需特殊材料和设备、畸形矫正效果可靠、功能改善明显等特点,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2、治疗方法:手术在臂丛麻醉下进行,上气囊止血带。

2.1旋前圆肌切断

前臂中立位中下1/3前外侧纵行切口,从肌肉间隙直达桡骨中下段掌侧面,切断旋前圆肌肌腱,任其回缩。在切断肌腱时不要损伤桡骨骨膜。分层缝合各层。

2.2旋前方肌切断

前臂掌尺侧腕横纹以上纵行切口,自屈肌间直达尺桡骨间的旋前方肌。横行切断该肌,旋转前臂,可见被动旋后无障碍。

2.3尺侧腕屈肌移位

在切断旋前方肌的同一切口内找到尺侧腕屈肌腱,从其止点切断,向肌腹方向游离约6cm,盐水纱布包裹备用。作桡骨远端背侧纵行切口,找到拇长展肌腱。用一中弯止血钳从此切口皮下打一斜行隧道,将尺侧腕屈肌引出,用肌腱缝合线将其与拇长展肌腱间断缝合,使拇指位于外展伸直位,分层缝合各层。

2.4长臂石膏托呈“U”型将患肢固定于屈肘旋后位,术后6周去石膏进行功能锻炼。

3、大多数患者术后生活得到改善。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崇伟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