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川南短腿蟾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川南短腿蟾,角蟾科短腿蟾属物种,生活于海拔800~1400m植被茂密的山区的流溪或泉水凼及其附近。

形态特征体型大、宽扁而肥硕,雄蟾体长91~109mm。头极宽扁,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瞳孔纵置;鼓膜隐蔽,有耳柱骨;上颌齿发达,犁骨齿两小团。背面皮肤较光滑,头顶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上眼睑外缘有疣粒,只有一个锥状长疣似角状;枕部不隆起,其后无枕沟;背部、体侧及四肢有小圆疣,体侧疣大而明显,腹部和四肢腹面皮肤光滑。前肢较粗壮,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后肢粗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至口角,左右跟部相距较远;股后腺不显;内跖突约等于第一趾长度,无外跖突;指、趾端圆;趾侧缘膜显著,趾间略显蹼迹。体背面颜色变异大,多为棕黄或棕褐色,头部色略浅或为黄白色,眼间有褐黑色三角斑,背部有褐色斑纹;上颌缘和体侧疣粒为乳黄色;四肢背面黑色横纹明显或不显;体腹面浅褐色,咽喉部有褐色斑,中部和两侧各有一大斑。雄性第一、二指有黑褐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无雄性线。卵径4.0mm左右,乳黄色。第26~27期蝌蚪全长33mm,头体长11mm,尾长为头体长的192%左右;口部漏斗状,无唇齿及角质颌;头体背面为棕褐色或暗紫色;体腹面只有一条浅紫色横纹,此横纹达腹外侧端部,腹部有浅紫色碎斑;尾肌浅紫色,有深浅相间的纵行带纹,尾末端钝圆。1

成长特征第二性征雄蟾第一、第二指上有黑褐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短;无雄性线。

头骨特征头骨宽扁,枕髁不超过左、右方骨的连线;额顶骨上的棱脊不明显,位于额顶骨两侧,其间不凹陷。

卵卵群呈片状;卵粒直径4mm左右,呈乳黄色。

蝌蚪第26—27期蝌蚪全长33mm,头体长11mm左右,尾长几乎为头体长的2倍,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10。体较宽厚,头部较窄,眼位于头两侧,眼间距宽,约为头体长的34%;鼻孔距眼甚近。口在头前方顶端,漏斗状唇宽大,其两侧间距几乎为头体长的80%,唇上有棒状唇突;出水孔小,位于体左侧;肛孔小,开口于尾基部中央之肛管末端。尾肌发达,尾鳍较窄,上尾鳍前端低而厚,尾末端钝圆。生活时背面棕褐或紫褐色;漏斗状唇色浅;头体腹面深褐色,仅有一条浅紫色宽横纹达腹部两极侧,其侧端向上至出水孔部位,腹部散以浅紫色碎斑;尾肌色较浅,自尾的前端到尾近末端有深褐与浅黄色相间的纵带纹,其下侧的浅黄色纵带纹尤为醒目;上尾鳍米黄色散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下尾鳍无斑点。液浸标本体尾背面灰棕色,各部深色斑纹仍清晰,呈灰褐色,浅紫色变为灰蓝或灰白色。

分布范围四川(合江、筠连)。1

生活习性5—6月可听见雄蟾发出“哦(é)—,哦—”的单声洪亮鸣声;白天多隐匿于溪边或沟边的石缝、土洞深处,偶尔鸣叫;傍晚至深夜,频繁地鸣叫,高峰期在夜晚21时左右,此时雄蟾常蹲于洞口或近洞口处,遁声即可找到。该蟾行动迟缓;深夜之后,鸣叫逐渐减少。

生长繁殖在四川筠连县,5月中旬左右为其产卵盛期;卵产于流溪或流水沟边的石洞或土洞内,卵群浸没于流水之中,成片地粘贴于洞壁或石块底面。蝌蚪栖于两岸植物茂盛的山溪缓流及回水湾处,常以漏斗状唇部浮于水面而体尾斜悬在水中缓慢游动,稍受惊扰,即迅速潜入水中的石块下、枯枝腐叶层或水草丛中。此外,在四川合江县,当地一农民曾于11月下旬,在距流溪约30m远的向阳坡地松软而湿润小土丘(高、宽约为20cm×30cm)中挖到一只入蛰的成蟾,说明该蟾有掘土冬眠的习性。2

物种识别川南短腿蟾与费氏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feae相近似。但它眼后不呈肥肿隆起;额顶骨棱脊弱,位额顶骨两侧;内蹠突约等于第一趾长度;体侧有分散的大疣。蝌蚪体腹面的浅色宽横纹较长,其侧端达出水孔部位;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纵行带纹。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