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巢寄生物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巢寄生物是指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鸟类,作为一种特殊繁殖行为的存在,某些昆虫也有巢寄生行为。1

简介巢寄生鸟类通过产卵于其他鸟类的巢中,让宿主孵化和喂养自己的后代,从而逃避亲鸟照顾雏鸟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最近研究证明鸟类的巢寄生进化分7次 ,其中有6个科的寄主是晚成雏。2

分类有大约5个科,80多种鸟有典型的巢寄生行为,数量占全世界鸟类总数的1%。

杜鹃科(Cuculidae):大杜鹃是人们熟知的巢寄生者,据统计,它能把卵寄生在125种其他鸟的巢中。

文鸟科(Ploceidae):非洲的维达雀亚科全是巢寄生者,每一种的寄主相对稳定,主要是梅花雀科的鸟类。

拟鹂科(Icteridae):南美洲分布的拟鹂科鸟多是巢寄生者,其中褐头牛鹂能在206种鸟的窝中产卵。

鸭科(Anatidae):黑头鸭是这一科中唯一的巢寄生者,寄主有其它鸭科、秧鸡、鹮类、鹭类的鸟,但雏鸭并不危害寄主,出壳后即自行游走,独立谋生。

响蜜鴷科(Indicatoridae):这一科的鸟主要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及亚洲的热带雨林中,全部为巢寄生鸟。1

生态学意义巢寄生的优点很明显:最大限度地提高鸟成功繁殖的能力。因为“作恶”的鸟不承担养育雏鸟的责任,它有能力产更多的卵。一些寄生鸟类比非寄生鸟类平均多产一枚卵。

鸟类学家不能确定巢寄生是如何起源的。一些人认为它始于热带地区,这里捕食性动物经常袭击鸟巢,使得鸟要为另一窝卵寻找新巢。巢寄生避免了常言所说的“将所有的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鸟也可以保证它的幼鸟至少有一只能够活着离巢。

巢寄生并不普遍,具有这种习性的鸟种不到1% 。在世界范围内巢寄生技巧最高的当属杜鹃,它为自己的“罪恶活动”仔细物色鸟巢,通常选择整个一窝中缺少一枚卵的鸟巢,或把寄主产的卵事先吃掉一枚。一些杜鹃所产卵的颜色甚至也与宿主的相配。这些拟态使入侵者的卵几乎不可能被察觉。1

危害性寄主成鸟在一定程度上对宿主具有伤害性,给宿主带来各种非目的性的伤害 。寄主成鸟在寄生的同时,带走或吞食宿主的一枚卵 ,从而降低宿主的繁殖成效 ,而且由于寄生卵比宿主卵大,干扰宿主卵孵化的效率,致使宿主的卵孵化失败。可能寄主成鸟的伤害性行为是为了降低后代被宿主拒绝的比率,或是为了降低后代在孵化时和孵化后所面临的竞争;寄主成鸟还能通过破坏宿主的巢获得其他利益,因为宿主的巢被破坏后,重新建造的巢更容易被寄生;或者它们能在寄生过程中获得“免费的食物” 。

某些种类寄主雏鸟的行为也对宿主的适合度造成很大的伤害,如刚孵出的大杜鹃(Cuculus canorus)雏鸟,通过把宿主卵或雏鸟推到巢的边缘或推出巢,大大降低宿主的繁殖成效。Jenner因为发现大杜鹃如此奇特的行为而在1789年得以成为英国皇家协会会员。

响蜜 和斑纹杜鹃的雏鸟,以更为血腥和残忍的方式排除宿主雏鸟。孵出的寄生雏鸟喙端带有锋利的角质钩,对宿主雏鸟带来致命的伤害 。随后,宿主亲鸟会把自己的雏鸟尸体移走,寄主雏鸟从而独占亲鸟的照顾。

其他种类的巢寄生鸟类没有这种杀害宿主雏鸟的行为,而是带来一些间接伤害,如抢夺雏鸟食物或将它们排挤到巢的内层或边缘,在这些种类中,伤害性仅仅是由于寄主体积较大。寄主成鸟可能是有意选择比它们小的宿主,或那些孵卵期相对较长的宿主,来为它们自己后代创造有利的竞争条件。由于寄主雏鸟在体积方面占绝对优势,往往导致宿主雏鸟死亡,被认为是寄主成鸟而非寄主雏鸟的伤害性对策。另外,寄主雏鸟也拥有自己的伤害性对策,如通过改变和调整自身的乞食行为来更好地获得宿主亲鸟的喂食,于是宿主雏鸟的命运最终取决于宿主亲鸟的喂食偏好。综上所述,巢寄生种类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寄主雏鸟成为宿主雏鸟的杀手;一种是奇主雏鸟容忍宿主雏鸟的共存。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