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角马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角马(属名:Connochaetes Zimmermann,1780,英文名称:Wildebeest1),也叫牛羚,是一种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属于牛科的狷羚亚科的角马属。角马属有两种,白尾角马和斑纹角马。

角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 ,长得牛头、马面、羊须。头粗大而且肩宽,很像水牛;后部纤细,比较像马;颈部有黑色鬣毛。全身有长长的毛,光滑并有短的斑纹。全身从蓝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脸、尾巴、胡须和斑纹,颜色也因亚种、性别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角马个头硕大,体重可达270公斤,一般寿命都在15到20年左右。

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概述图来源:2)

外形特征角马是大型食草动物。体形粗大,四肢粗壮,肩高大于臀部,尾较短,吻鼻部高而弯起,体长约1.8米,成年雄性可达到2米以上。外形似牛,机体结实又介于山羊和羚羊之间,故又称牛羚。其毛色色泽依老幼而不同,老年个体为金黄色,幼体通体为灰棕色。遍体白色或黄白色,背中不具脊纹。吻鼻部和四肢为黑色。角马有飘垂的鬃须,长而成簇的尾,雌雄两性都有弯角,从头顶先弯向两侧,然后向后上方扭转,角尖向内雄性的又宽又厚,非常光滑,颌下和颈下长着胡须状的长垂毛。成年雄性体重200~300千克,高125~145cm;雌性角马重168~233千克,高115~142cm。角粗而弯向两侧,一般雄性角长55~80cm,雌性角长45~63cm,角马由此得名。3

生活习性食性食物角马非常挑食,主要以草、树叶及花蕾为食,唯独对鲜美多汁的嫩草情有独钟,一般在白天活动。角马的采食活动多见于上午和傍晚,晨昏时期较为活跃。它们所食植物种类多达百种,因此具有多方面的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有止泻驱虫的功能,能抵御疾病。角马喜爱舐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角马群的集聚点。3

生存方式角马喜欢群居,群体是它们在自然界生存的法则。在水草丰美的雨季,通常它们10-20只左右结成一个家庭团体,自由生活,生儿育女;在食不果腹的旱季,角马会自觉地组合成几十万只,甚至上百万只的大团体,团结在一起,长途奔袭,寻找新的草场。角马鼻子特别灵敏,不仅能到闻到狮子、猎豹等天敌的气味而且能够嗅出远方雨水的气息,从而找到好草场。角马在自身独有的特性上显示出超强的耐受力。

角马在雨季时结成小群活动,旱季合成大群,雌性组成的群体一般都很小,平均约8只母角马及少年公角马和幼角马。在同一区域通常共有2-25只角马,分几个小群活动。当草源充足时,7英亩的牧场就足够一群角马生活了。它们在清晨和午后活动。3

冬天组成小规模的种群,夏天时种群数量可扩充到100头以上,年长的公角马则基本为独居。每群角马都由一只成年雄角马率领,角马群移动时,由强壮个体领头和压阵,其他成员在中间一个挨着一个地随后跟着顺小道行走。角马群平时活动时,一般有一只强壮者屹立高处瞭望放哨,如遇敌害,头牛会率领角马群冲向前去,势不可挡,直至脱离险境。凭借强壮的体躯和力气,角马可以随时赶走到来争食的毛冠鹿、麝、鬣羚和其它有蹄动物。成年角马的天敌有三色豺,狮子,鬣狗等食肉动物。角马体型臃肿,在行进时弓腰驼背,步态蹒跚,在需要时却能跃过2.4米高的枝头,角马行进时的队伍非常有纪律,健壮的公角马分别走在队伍的前面和后面,队伍的中间是母角马和幼角马。角马群不会主动攻击人,危险性低。但单独的角马的性情跟生活在群体中的角马不同。一些角马由于从群体中走散,而不得不独自“流浪”,这些角马性情暴躁,极易伤人。3

迁徙之徒角马生活在非洲的中部和东南部。雨季期间(3月~5月),雨水充足,大地一片,广阔的草原上散布着一匹匹非洲角马。但到了旱季 (7月~9月),为了寻找新鲜的草料,非洲角马不得不离开这里,全身从蓝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脸、尾巴、胡须和斑纹,它们聚集起来,数量多达1万头,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每天要走48千米。在东非塞伦盖蒂平原,旱季时这些非洲角马向西迁徙。它们打算去沿河地区吃新鲜的草。

在非洲肯尼亚有一条马拉河,这条河是角马迁徙必经之路,每年的10月份,都有上百万头角马从3000公里外的坦桑尼亚迁徙到这里。角马的主要天敌是狮子、鬣狗和非洲猎犬,但角马渡河马拉河时有种动物是在必然要遇到的杀手:世上最大、最为凶残的尼罗鳄。每年的10月份和次年的3月份,马拉河都会上演鳄鱼捕杀角马。3

2015年7月26日,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几只渡河角马成功上岸。为寻求水源和青草,数以百万计的食草动物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迁徙,约150万只角马是其中的主力。途中它们需要渡过鳄鱼出没的马拉河,这一壮观场景被称为“天国之渡”。4

生长繁殖夏天一般是角马的发情期,为了争夺配偶,角马群中的公牛会展开决斗,通过“暴力手段”确定等级序位,失败者会“愤”而离群出走,成为独行角马。

角马交配发生在集体迁徙的途中。每当大角马群停下来,雄性便会把雌性赶到一起,头抬得高高的,绕着它们奔跑,并且与其他竞争的雄性争斗。这样的群体只能持续几天。当大群体再次前进时,它们就解散了。幼仔会在食物充足的雨季降生。

角马个头硕大,就连它们的孩子出生时就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一只小角马在出生10分钟后,就能够站立、行走、慢走。5

栖息环境角马生活在非洲广阔的草原上。雨季期间,雨水充足,角马栖息在广阔的草原上。但到了旱季,为了寻找新鲜的草料,非洲角马不得不离开这里,它们聚集起来,数量多达150万头,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每天要走48公里。6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东部、中部和南部,十分常见。多位于热带草原性气候区,如非洲塞伦盖蒂平原、马赛马拉等。3

亚种分化中文名:

白尾角马

学名:

Connochaetes gnou

Connochaetes gnou capensis

Connochaetes gnou connochaetes

Connochaetes gnou gnu

指名角马

学名:

Connochaetes taurinus

东方角马

学名:

Connochaetes taurinus albojubatus

Connochaetes taurinus borlei

Connochaetes taurinus cooksoni

Connochaetes taurinus corniculatus

Connochaetes taurinus fasciatus

Connochaetes taurinus gorgon

西方角马

学名:

Connochaetes taurinus hecki

Connochaetes taurinus henrici

尼亚萨湖蓝色角马

学名:

Connochaetes taurinus johnstoni

Connochaetes taurinus lorenzi

安哥拉角马

学名:

Connochaetes taurinus mattosi

西方白尾角马

学名:

Connochaetes taurinus mearnsi

Connochaetes taurinus reichei

Connochaetes taurinus rufijianus

Connochaetes taurinus schulzi

(以上来源于:1)

种群现状从肯尼亚南部到南非、从莫桑比克到纳米比亚再到安哥拉南部等几乎所有的国家公园都有角马,因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非洲的热带大草原上黑尾角马的数量最多。7

保护级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8

精精《骈雅》曰:“兽似牛而马尾,曰精精。万历二十五年,括苍得异兽,其角双,身作鹿文,马尾牛蹄。”郭璞图赞:“精精如牛,以尾自辨。”

经过查证,精精很有可能是角马。双角,鹿纹,马尾,牛蹄特征都完全符合其描述。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