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Tm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天然状态的DNA,在比较高的温度下(70-90℃)会发生变性,这时,双螺旋解开为单链,并变成无规则线团。在光学性质上则产生“增色效应”,即紫外吸收(在260毫微米波长处)值升高。这同一般结晶的熔化现象类似。引起DNA发生“熔解”的温定范围比较窄,只有几度。通常以增色效应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叫DNA的熔解温度(或熔点),以符号Tm表示。不同序列的DNA,Tm值不同。DNA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成正比关系。1

影响因素(1)G—C的含量:在一定条件下Tm高低由DNA分子中的G-C含量所决定。G-C含量高时,Tm值比较高,反之则低。这是因为G-C之间的氢键较A-T多,解链时需要较多的能量之故。Tm值和G-C的含量可用二一个经验公式表示:

(G—C)%=(Tm-69.3)×2.44

在一定条件下(pH7.0,0.165MNaCl中)Tm值与(GC)%含量呈正比关系。因此,通过测定Tm值,可以推算出DNA分子中的碱基百分组成。

(2)DNA所处的溶液条件:DNA溶液中离子强度低时,Tm较低,而且熔解温度范围较宽;离子强度较高时,Tm较高,熔解温度范围较窄。因此,在表示某一来源DNA的Tm值时,必须指出其测定条件。1

测定测定原理

双链DNA在热变性时吸光度的增高是温度的函数,以相对吸光度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作图,查得吸光度增加专时的温度,即为了Tm。

材料和试剂

小牛胸腺DNA,溶于0.1XSSC缓冲液中。

仪器

UV—365型紫外—可见—近红外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带有SPR—8程序升温仪。

测定步骤

1.以260nm测定DNA的吸光度,按50ug/ml时A=1.00计算DNA的浓度。

2.关于样品的配制,其总容积为3ml,加入DNA的量为60ug左右;吸光度在0.3—0.4之间,再加10XSSC溶液,使待测液的缓冲液最终浓度为1XSSC。

3.以lXSSC为参比溶液,将参比杯和样品杯加盖密封,并在比色杯的两侧涂以硅油,样品杯放入前槽,参比杯放入后槽,将热电耦插入样品盖的金属管内,然后测定。

4.在25℃测定A260、A280、A230、A260/A280应在1。75—1。85之间,A230/A260应在0.5—0.6之间。

5.按下SPR—8程序升温仪的RUN键,分8步自动控制升温,在75℃后,每升高1℃记录一次吸光度值,一直到94℃吸光度不再变化为止。

数据处理与计算

将记录的温度和相应的吸光度整理成表,将各吸光度乘以相应温度的相对膨胀体积(VT/V25),以校正成相当于25℃水溶液体积的吸光度。用校正后的各吸光度除以25℃的吸光度,得出各个温度的相对吸光度。

用各个温度和相对应的相对吸光度绘制DNA热变性曲线,热变性曲线的中点对应的温度为Tm值。

最后将Tm值代入经验公式求出G-Cmol%:

lXSSC G-C=(Tm一69.3)2.44

0.1XSSC G-C=(Tm一53.9)2.44

经过氯化铯梯度离心而分离纯化的小牛胸腺DNA,其Tm为87℃,G-C含量为42%。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