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禽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 yě qín,指野生的鸟。我国古代的野生飞禽品类丰富,一直是人们捕食的对象,诸如雉、雀、雁、凫、鹄、鸠、鸽、鹑、鹧鸪、鸧鸟、沙鸡、松鸭、飞龙,以及各种珍禽与猛禽,都曾作为珍美肴馔而列入日常饮食之中,成为古人重要的肉食来源,在古代烹饪领域里显示出独特的风采。1
基本信息拼音:yě qín
注音:ㄧㄜˇ ㄑㄧㄣˊ
释义1. 汉 路乔如 《鹤赋》:“故知野禽野性,未脱笼樊。” 清 陈炳 《寻马山人不遇》诗:“曲径吠寒犬,短篱鸣野禽。”
2. 泛指野生的鸟兽。《汉书·蒯通传》:“语曰:‘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裴彖飞 诗渐倾於政事,盖知革命将兴,不期而感,犹野禽之识地震也。”
2
野禽饲养野禽免疫防制是野禽养殖生产中的重点工作, 直接关系到经营者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收入, 搞好免疫防制就能使由疾病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野禽中的某些品种开始被人类驯化的小规模分散饲养及繁殖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一直到本世纪40年代初, 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野禽及其产品需求量剧增, 以致原零散的饲养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与此同时, 畜禽饲养学、育种学、营养学等相关科学的研究工作的成果为某些野禽品种的驯养和繁育成功提供了可能。
我国野禽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1、引进特禽品种质量尚待改进和提高一些野禽品种的引进很大一部分为非专业性野禽养殖者自行立项, 在引进种禽前有时只凭有关宣传材料, 一般科普知识或进行表面肤浅考察(甚至去国外) , 而对有关野禽养殖中的关键性问题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饲养实践, 导致出现了引进种禽品系不清、血缘关系不明, 甚至连鸟龄过大、生产性能低下的非种用的劣质鸟也以高价引入我国。如某些鸵鸟养殖者花几十万人民币引进的种成鸟,雌鸟长期未见产蛋, 雄鸟始终不能参加配种的情况并不鲜见。
2、国内外饲养管理水平的某些差距限制了引进优良野禽生产性能的发挥某些优良野禽被引进后, 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未能建立保证该品种的生物学特点饲养环境, 造成种禽品种逐步退化, 生产力下降, 正常生产性能得不到完全发挥。如法国巨型肉鸽在国外的饲养条件(饲料、饲养设备、生活环境等) 下, 40日龄体重即达250g , 而国内某些地区不足150g。
3、从事野禽研究及生产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野禽养殖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事业, 从事该项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无论从知识结构组成, 还是从数量上要远低于家禽饲养业的有关人员, 既使从事野禽饲养者也较少有参加培训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 国内关于野禽养殖的技术资料和专业书业也相对匮乏, 甚至有各单位资料互相垄断和保密的现象, 一定程度的限制了我国野禽养殖业的更快发展和提高。
4、野禽某些疾病的防治工作尚不完善近年来, 关于野禽疾病防治技术的报道逐渐增多, 但仍有很多种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 科学系统的防治措施方面仍显不足。实践中发现, 某些营养代谢性疾病,如野禽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造成野禽相应疾病的发生和生产能力的下降, 在养殖生产中时有发生; 某些烈性传染病如新城疫等造成某些野禽品种大批死亡的报道也时有所见, 一些寄生虫性疾病, 如球虫病等也给野禽幼雏带来一定危害。
注意事项1 、注重野禽各个时期的饲养管理
在饲养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有关饲养管理制度。实践证明一个野禽养殖场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产效益和疾病的发生, 同时也为养殖场实施免疫防制措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
野禽在家殖和集约化饲养过程中, 由于饲养环境的改变和密度的增加, 饲养环境的好坏显得尤为重要。定期卫生、消毒是搞好免疫防制工作的前提, 这对一些传染病如禽流感, 新城疫等一些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接种工作是相当重要的一项措施。通过消毒, 一方面可消除环境中的一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巴氏杆菌等;另一方面可杀灭环境中污染的强毒如禽流感, 新城疫等一些病毒, 从而减少或杜绝禽群感染强毒的机会, 也能保证疫苗接种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从理论上讲, 只要养禽环境的卫生、消毒措施搞得好, 并能杜绝病原的污染机会, 禽群就不会感染病原微生物, 即使不进行疫苗接种禽群也是安全的,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但这间接说明了消毒在禽群疾病免疫防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
3 、保证野禽在各个饲养阶段处于良好的营养状况
健康、体壮的禽群是对疫苗接种产生良好免疫反应的基础, 疫苗接种后才能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在禽群的饲料营养成分上要特别注意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E) 与微量元素 (如硒) , 因为它们与禽群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 对疫苗的应答关系最密切, 同时要防止饲料中中毒因素 (如黄曲霉、药物、毒物) 的存在, 否则会降低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 严重者会造成接种免疫失败。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