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暨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是哺乳纲鲸目动物,身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m,重约230kg,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喜欢群居,以鱼虾为食。
概述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不一定都是鱼,白暨豚就是一例。它虽然有流线型的身躯,有鱼类共有的鳍,从外表上看很象一条鱼,但它却是一种水生哺乳动物。白暨豚,亦称淡水海豚,属于哺乳纲,齿鲸目,鳍豚科。它体长约2米半,长长的嘴巴里约有130枚牙齿,齿根侧扁而宽,有背鳍。白壁豚的身体背面淡蓝色或灰色,腹部为白色,以鱼类为食。主要栖息于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水生动物。
白暨豚是古生物中遗留下来的一种,两千万年以前生活在陆地上,并且分布也比较广泛。人们在北美洲的地层里,曾经发现过一百万年前的白暨豚的化石。后来,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白暨豚被迫改为水生,分布的范围也越来越小。为了适应水中生活,白暨豚的身体结构和器官功能发生了一些变化1。
自暨豚是聪明的动物,容易驯养,比猴子和猎犬更容易接受人们的训练。通过训练,可以使它充当人们水下作业的助手,进行水底侦察和打捞。如果让它在动物园中为人类表演一些引人发笑的精彩动作,其逗人喜爱之处绝不会亚于大熊猫1。
外形特征白暨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暨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暨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
分布范围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2
生活习性白暨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暨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暨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暨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2
保护级别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1995年被列为一级濒临灭绝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极危,可能已灭绝(总部在瑞士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