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蜂花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蜂花,学名是"Melissa of ficinatisl”,也称“香蜂草”,蜜蜂草,异名香水薄荷,是唇形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由于叶片会散发出类似柠檬的香味,很容易招引蜜蜂等昆虫,因此被称为“蜂花”。蜂花可用播种、分株及扦插等方法繁殖,栽培适应性强,一次种植多年收割。1

形态特征蜂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茎上附有细绒毛,根细短;叶型为宽卵形或心脏形,叶缘为圆锯齿或锯齿;花色为白色或淡黄色,欧美地区开花期于7月至10月。

分布范围欧美,亚洲均有

主要价值在开花前采收新鲜叶子,可以做为烹调材料食用,以热开水冲泡加糖或蜂蜜风味极佳。将叶子烘干后成为蜂花茶,喝起来十分清爽。

蜂花植物含挥发性油,浓度很低时仍具有镇静作用,在医学上被当作着宁安神的药材。另外,由于SPA芳香疗法的流行,蜂花也成为了热门的香薰植物。

蜂花又称蜜蜂草,异名香水薄荷,是唇形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内率先研究并推广应用成功,为我国天然香料家族增添了一个新成员,填补了国内空白。

蜂花可用播种、分株及扦插等方法繁殖,栽培适应性强,一次种植多年收割,头刀在6月下旬,尾刀在10月下旬左右。

香液和香精油均采用比重小于一的蒸气蒸馏法,加工简单。主要成分有柠檬醛、香叶醇、香茅醇等,香气香味浓郁。可广泛用于医药、酿酒和食品加香。用于果汁饮品加工,能改善饮品风味,提高嗜口性、同时起防腐作用,延长保鲜期;用于延寿灵芝酒已取得成功,经济效益显著。该酒采用我国医圣华佗新创《疗百疾延寿酒》之古方,配以灵芝草和一定量蜂花,以现代低度滋补酒的科学工艺精制而成,香味独特。

繁殖技术1 播种育苗

只要条件适宜, 全年均可播种, 但以春季最适宜, 且当年夏季即可采收。因种子细小坚硬, 发芽较慢, 宜育苗移栽。配制苗床营养土, 拌入多菌灵或克露杀菌, 浇底水, 播下种子后覆土0.5cm或不覆土, 盖上薄层稻草, 用喷壶喷水。20~25℃条件下约9~l4d出苗, 出苗后分两次揭去覆盖物。幼苗有4~6片真叶时移栽大田。

2 分株繁殖

分株宜在春季萌芽前进行。挖取健壮、色白的匍匐茎, 剪成5~6cm长的带节茎段, 插下一个节位, 浇透水, 保持土壤湿润, 10多天就能生根。

3 扦插育苗

以约5cm长茎段为插穗插于干净的介质中, 保持介质湿润并遮光50%, 约2~3周即可移植。冬春两季都可用香蜂花的梢段和茎段扦插育苗, 但春季扦插生根质量明显好于冬季。蛭石、珍珠岩及其混合的基质均利于香蜂花插条生根成苗, 其中以蛭石基质更有利于香蜂花插条不定根的诱导和生长, NAA诱导生根成苗效果好于相同浓度的IBA和NAA+IBA, 150mg/L的NAA是春季扦插香蜂花的最适浓度, 规模生产中可直接用清水处理插条2h进行香蜂花的扦插育苗。

4 压条繁殖

香蜂花茎细长, 枝条伸长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倒伏, 而茎部接触地面的部位十分容易长根。生产中可利用它的这一习性, 压条, 生根后切取带根枝条重新栽植。

5 组织培养

Meftah izade等研究表明, 以香蜂草茎尖作为外植体, 培养效果好于叶段、叶柄;BAP和NAA组合处理的茎尖外植体再生率最高;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NAA (1.0 mg/L) +IAA (1.0mg/L) +激动素 (KIN) (0.5mg/L) 诱导效果最好, 1mg/LNAA对生根诱导效果好于其他生长素, 2, 4-D (1.0mg/L) +BAP (0.5mg/L) 处理的植株干、鲜重最高, 2, 4-D (1.0 mg/L) +BAP (0.5mg/L) 处理的细胞数量最多。

利用价值(1) 园林植物新秀

在园林绿化中可用香蜂花美化环境。在庭院、公园的花坛中植入适量的香蜂花, 不断散发香气, 可使空气更加清新宜人。香蜂花既可盆栽, 又可栽成吊兰形, 四季常绿, 香气中带有清凉和香甜味, 作为园林植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食用

香蜂花不仅具有清香味, 而且鲜叶及嫩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并含有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 硒的含量尤为丰富, 作蔬菜食用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它生长快、病虫害少, 基本不施用农药, 是真正的绿色保健蔬菜, 可作凉拌菜生食, 也可作色拉配料、肉汤的调味料。

(3) 药用

香蜂花常和蜂蜜混合食用, 有促进消化、缓解嗓子疼痛的作用;新鲜的叶子可直接贴于虫咬处或创伤处, 作“绿色的伤口药”;用新鲜的香蜂花泡茶饮用可治疗慢性气管炎、感冒、头痛, 具有镇定、治疗失眠、降血压等功效。

(4) 综合加工利用

香蜂花还可加工保健香茶、香袋、香枕, 也可提取香精等多种香味产品。香蜂花中含有独特的柠檬醛类芳香油, 加工提炼后用于制造香水、化妆品、洗涤用品和甜酒、清凉糖、口香糖等。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