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萁是里白科、芒萁属下的多年生常绿蕨类植物1,可供观赏2。芒萁是一种普遍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红壤丘陵、荒坡林缘的蕨类植物3。 芒萁植物耐旱、耐瘠薄,地下茎纵横交错,深入土层3 m以上,可栽培治理水土流失。2
概述图引自4。
形态特征植株通常高45-90-(120)厘米。根状茎横走,粗约2毫米,密被暗锈色长毛。叶远生,柄长24-56厘米,粗1.5-2毫米,棕禾秆色,光滑,基部以上无毛;叶轴一至二(三)回二叉分枝,一回羽轴长约9厘米,被暗锈色毛,渐变光滑,有时顶芽萌发,生出的一回羽轴,长6.5-17.5厘米,二回羽轴长3-5厘米;腋芽小,卵形,密被锈黄色毛;芽苞长5-7毫米,卵形,边缘具不规则裂片或粗牙齿,偶为全缘;各回分叉处两侧均各有一对托叶状的羽片,平展,宽披针形,等大或不等,生于一回分叉处的长9.5-16.5厘米,宽3.5-5.2厘米,生于二回分叉处的较小,长4.4-11.5厘米,宽1.6-3.6厘米;末回羽片长16-23.5厘米,宽约4-5.5厘米,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向顶端变狭,尾状,基部上侧变狭,篦齿状深裂几达羽轴;裂片平展,35-50对,线状披针形,长1.5-2.9厘米,宽3-4毫米,顶钝,常微凹,羽片基部上侧的数对极短,三角形或三角状长圆形,长4-10毫米,各裂片基部汇合,有尖狭的缺刻,全缘,具软骨质的狭边。侧脉两面隆起,明显,斜展,每组有3-4(5)条并行小脉,直达叶缘。 叶为纸质,上面黄绿色或绿色,沿羽轴被锈色毛,后变无毛,下面灰白色,沿中脉及侧脉疏被锈色毛。孢子囊羣圆形,一列,着生于基部上侧或上下两侧小脉的弯弓处,由5-8个孢子囊组成。5
产地生境产江苏南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四川、西康、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云南。生强酸性土的荒坡或林缘,在森林砍伐后或放荒后的坡地上常成优势的中草羣落。日本、印度、越南都有分布。5野外调查发现,芒萁自然生长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单优群落下层、杨梅Myrica rubra,茶园和林缘的土壤深厚肥沃立地上,也可生长于土层瘠薄全光地段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红壤侵蚀区,适应于从暖性针叶群落下层遮光到全光、从植被退化后土壤资源剩余到资源流失等多种生境,被认为是亚热带森林退化植被的 “标志种”。1
繁殖方法芒萁的繁殖有孢子自然繁殖、营养繁殖和组培快繁。孢子自然繁殖,生长地域受限,加之近年来自然环境的破坏,孢子自然繁殖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营养繁殖包括根状茎、株芽、肥厚的叶耳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营养繁殖周期长、系数低。2
主要价值成熟的芒箕呈深浅不等的棕褐色,其皮和心均可用来编织凉席和各种日用器物。6
芒萁耐酸、耐旱、耐贫瘠, 属于典型的酸性土壤指示植物。它的茎为地下茎, 纵横交错地匍匐生长在约 0.1 m左右的土壤内; 根为地下茎长出的不定根, 单株水平生长可达0.5 m, 向下生长深可达3 m以上。芒萁的这种交叉分枝的地下茎以及庞大的不定根编织成密集的网状根群, 不仅能有效的固定土壤, 而且还能有效地吸收深部潜水面附近或以下的水分。3
在 Au、Sn、Mo、Tl等金属矿床上部生长的芒萁, 其体内与成矿有关的元素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区,产生了生物地球化学异常, 因此芒萁被认为是生物地球化学找矿有效的指示植物之一。在受矿区开采污染土壤中生长的芒萁, 其地上部分能吸收聚集大量重金属元素, 属于金属富集型植物, 可用于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另外, 芒萁还具有很强的积累天然放射性核素(226Ra和232Th)和稀土元素(REE)的能力。3
芒箕编芒箕编是壮、汉等族民间的一种草编。主产于广西。其原料为芒箕草,当地亦称“土藤”。成熟的芒箕呈深浅不等的棕褐色,其皮和心均可用来编织凉席和各种日用器物。芒箕编席具有凉爽、光亮、美观、不生虫、不发霉等优点,为各地人民所喜爱。7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建林 - 教授 - 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