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三十八载风雨路 初心不改护理情

智慧女性
原创
围绕农村女性关注的内容,不断完善内容建设,提高传播力度
收藏

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杨辉

2017年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宣布了2017年第46届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奖者名单,共有来自22个国家的39名护士获此殊荣,其中我国有6名,而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山西省护理学会理事长杨辉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护理工作者。

剖开顽石方知玉,浪沙淘尽始见金。时代在变,而护理人“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不变。对于杨辉而言,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高尚的事业,她坚持“执着”、“精益”、“专注”等信念,将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把护理事业发扬光大,缔造出属于自己的学术品牌。从护士到博士生导师,三十八载风雨路,杨辉始终心系患者,踏石成印,德艺双馨,用仁心、爱心与责任诠释对生命的敬畏。

一片冰心护理情

1988年的夏天,杨辉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气管异物的孩子在怀里停止了呼吸,那时,杨辉从护校毕业做护士已近8年,这让她深深觉得“做护士光有爱心,是远远不够”。

1995年的一天,一位血肉模糊的中年男人,被抬了进来,瓦斯爆炸后,患者的头部伤口敞开着,不断向外淌着血,眼球往外翻,患者由于疼痛不时地抽搐颤动着……正要下班的杨辉看到这一幕,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穿好白衣,准备好换药包,一边通知值班医生,一边开始为病人清理伤口。而她留下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患者太可怜了,不清理干净伤口,他就可能感染,他的眼睛就可能保不住……”。同年,杨辉提出“住院费用一日清单”的管理,为此《东方时空》还对她进行了专题采访,这一做法现已在全国普及。

2008年汶川地震,杨辉在接到通知的短短12个小时里,便制定出此次特殊任务的护理工作流程,做好了接收30名灾区伤员的各项准备工作。针对震后伤者的特殊性,杨辉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与哀伤护理,采用治疗、生活、心理三组护士协作的护理方式,顺势疏解安抚伤员情绪,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两年后,震惊世界的山西王家岭发生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该护理方式再建奇功,23名逃出“地狱”的工友先后康复,无一例感染和严重并发症,更无一例心理障碍。

2010年,卫生部在全国推行优质护理,彼时杨辉提出的“一病一优”针对性护理原则,要求护士首先评估病情,继而根据结果进行专科护理、饮食调理、心理护理,同时在制度上规范每一个病种的护理过程,从无到有,208个病种的护理规范涵括全面。

与此同时,杨辉提出中医“辩证施护、绿色治疗”,并成功获得“中医护理”国家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当时在首批全国综合医院仅两家获此殊荣。

杨辉多次将临床实践转化为科研成果,填补了省内乃至全国护理学术空白。由她主持的“上纵隔脓肿颈侧径路持续负压引流定时冲洗术的护理”的研究,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山西护理专业首次获得的科技奖项。她取得的科研成果中达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水平6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主编、参编著作及教材共37部,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被山西省科协授予“山西省十佳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灾难面前勇担当

从1989年大同阳高县6.1级地震、1991年太原灯展踩踏事件和1996年古交矿难,到2003年“SARS”袭击、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王家岭矿难、2016年太长高速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在每次灾难中,杨辉都义无反顾地冲到第一线。

1996年1月,山西古交某矿突发瓦斯爆炸,已是护理部副主任的杨辉迅速带队赶赴第一线。当看到被救矿工急需营养支持时,杨辉敏锐地认识到营养护理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在此之后,她主持编写了《医院饮食营养指导》(内外科分册),引起极大的反响。在2016年10月召开的“中国整合医学大会” 上,杨辉应邀进行营养护理专业学术演讲,大家由衷地赞叹“一名护士竟能做到如此”。

2003全面爆发非典,山西不幸沦为重灾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个收治“非典”患者的定点医院。

非典接二连三地夺人性命,医护人员也不能幸免。仅一个月,杨辉所在的SARS病房9人确定为疑似病例,3人已确诊为感染。很多护士因此焦虑、失眠、多梦,甚至不由自主地失声痛哭,后勤卫生员等都纷纷辞掉了工作,杨辉主动承担起了最繁重的卫生员、护工和后勤的保障工作。为了避免其他护理人员被感染,她独自守护在临终“SARS”患者的身边,并为亡者送行。

她亲手为7名亡者进行终末消毒和尸体料理,一丝不苟地为死者擦身、更衣、化妆,做最后的整容。她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护士也有责任让死者走得有尊严”。每次做完这些,杨辉都要向他们深深鞠上一躬,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们没能挽留住您的生命,对不起,我是您的护士,我替您的亲人为您送行了”!由于当时情况特殊,尸体的殡葬都是在夜间进行,而临时病区原是医院办公楼,电梯又是狭小的客梯,因此尸体只能与她面对面“立”在电梯里。杨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

下自成蹊育桃李

2011年杨辉担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2012年当选山西省护理学会理事长,也成为了山西省唯一一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护理专家。杨辉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医科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

杨辉深知行业振兴人才之可贵,于是建议山医大一院先后派出百余名护士赴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学习。2002年,在与日本埼玉县立大学交流过程中,杨辉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大批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急需专业化的护理”。在她的积极争取下,10年间将30名护士送往日本老年院,进行为期3个月至半年的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学习。

作为山西省第一批护理硕士生导师,第一位护理出身的博士生导师,杨辉十分注重传承与教育。目前为止,杨辉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包括4名在职研究生)60名,很多已经成长为护理领域精英的毕业生无不感激她的“栽培”。此外,杨辉还筹备与策划了“护理硕士生教育课程班”,培养省内在职研究生600余名,为更多的基层管理者提供提升知识与服务水平的机会。

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杨辉付出的几乎是生命的代价。2011年,已经做过三次开腹手术的杨辉查出患了卵巢癌,可就在手术后仅仅六天的她,却出现在北京护理重点专科答辩场上,结果因过度疲惫导致并发了肠梗阻和急性肾盂肾炎再次住进医院,儿子看着她病弱的身躯,几乎泣不成声……

集腋成裘促管理

杨辉在护理管理中,率先在全省开展了“6S管理”、“0EC(日清日理)”、“六西格玛管理”、“零缺陷管理”,推行护士长周六日、节假日查房制、急诊护士长带班制,以PDCA的方式进行督导,全程控制24小时护理质量。2008年山医大一院成立二级质控流程,设立科室质控小组,开展品管圈工作,率先在全国成立“患者安全”联盟,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及时堵塞漏洞,并提出有效建议,先后发现问题并堵塞漏洞279项。“8小时干工作,8小时外做事业”是她提出的,也是她一直践行的座右铭。

“技术+情感+爱=护理”,这是她对护理内涵的理解。在杨辉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至今山医大一院已经培养涉及10余个护理专业的国家级专科护士24人,完成7个专科的省级专科护士培训项目,总计培养省级专科护士140人,此外培养高校资格护理教师67人、国外进修人员50余人,这些人才目前都是医院的各临床护理专业骨干,其护士梯队建设和护理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此外,山医大一院还承担了山西省卫计委对外交流中心医疗援助项目,迎接三批来自30多个非洲国家的医疗代表团,担当授课与实地参观学习,彰显了专业队伍的实力。

杨辉在学会先后成立28个专业委员会,成立了全国首家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山西省是高发性疾病)护理学组、介入护理学组,旨在促进行业自律发展,加强学术交流,同时承接政府职能,坚持推进优质护理资源下沉。筹办全省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她亲自承担授课任务,利用休息时间赴全省各地市讲学,使那些无法外出进修的护士们的护理知识及时更新换代。

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姚瑞棠主席为她的精神所感染,破例为贫困落后的山西专门承办“山西班”,并举办香港护士训练与教育基金会-山西到点培训站项目总计3期。

投身公益济危困

晋东南地区是中国消化道肿瘤高发地,为探究竟,杨辉多次往返调研。一年冬天,杨辉到太原往南400多公里的垣曲县,大雪封山,等了一天才进山,但乡间小道窄峭湿滑,只容一人侧身通过,一旁便是深沟,杨辉几乎手脚并用的走访了20余户家庭。杨辉发现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消化道肿瘤高发的成因,且观念落后,大多重治轻防。

杨辉将调研报告放到当地政府行政首长的桌上,颇受重视。随后她多次带人前往当地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之后,她积极投身于“光明扶贫行动”,先后下乡60余次,义诊、义务讲学达160余次。

从1996年起,每年的护士节和主要的节假日,杨辉都组织“关注生命、呵护健康”社区大型义诊,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护理咨询、康复指导、急救技术培训。二十多年来,约有12万多人次受益。

杨辉时常去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柳林村的“伯达尼之家”慈善福利院,用她自己话说是去“朝圣”。他们是“沉默”的花朵,同样需要爱与温暖。于是有了与杨辉同姓的福利院院长和她的团队。

从2011年开始,杨辉设立“主任电子邮箱”,每份邮件都由她亲自接收。6年间,已经接收邮件近千封。这其中有“家长里短”,也有“管理建议”。不起眼的电子邮箱成为杨辉与护士的“连心桥”。

她还倡导成立了“护士爱心慈善基金会”、 “天使协会”、“男护士协会”,这些爱心组织,不断用真情传递着温暖。15年来,共筹集物款达9万余元,资助50余人。

栉风雨玉汝于成

“银发潮”的来临,出院患者护理不当再次返院,大众健康知识的缺乏,总让杨辉耿耿于心,于是她组织成立了“山医大一院社区护理服务小组”,联合医院周边十几个社区,以医院为依托,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持,不断为民众提供健康教育和指导康复训练。

2012年,杨辉与日本埼玉县立大学合作进行由日本教育部审批的国际合作课题《中国脑卒中高龄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项目的开发和效果探讨》。2013年,主持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日合作脑卒中住院患者出院协调延续护理体系的建立与效果评价》,2015年度申报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动机制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成立“延续护理部”,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及基层护理需要的“HCH”(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动延续护理实用模式。特别是以美国爱荷华大学研制的《护理结局分类》为基础,重新确立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评价工具的研究,护理诊断(NANDA-I)、护理措施分类(NIC)、护理结局分类(NOC)的 “NNN联动” ,以国际护理标准化语言推动我国护理新一轮的变革,亦将她个人的护理教学科研推上了一个新的顶峰。(来源:科技报/编辑: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