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文】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少投入高产出 ——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解读

智慧女性
原创
围绕农村女性关注的内容,不断完善内容建设,提高传播力度
收藏

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一望无垠的沃土,这件多少老农翘首期盼的事情,正在变成现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统计表明,我国在2017年底拥有耕地面积达20.23亿亩,其中基本农田15.5亿亩。照此看,到2022年,我国将有一半耕地变成高标准农田。而在2017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5.6亿亩高标准农田。

我国对建设高标准农田高度重视,在已经发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这一国家标准中,“高标准农田”定义明确,即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这一标准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且全国通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民带来了什么实惠?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司司长卢贵敏介绍,使用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节电率分别可达24.3%和30.8%,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可分别减少13.8%和19.1%,平均每亩地要增产100公斤以上。

土地增收这事,一线农民最有发言权。山西运城农民马彦龙介绍,他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有10亩地,以前一年只种一茬小麦,一亩地能收四五百斤,旱年只能收一二百斤。项目完成后,土地平整了,道路通畅了,输水管道修到地头了,一亩地收了约900斤。小麦收获后还能复播玉米,一亩地换来了以前几亩地的收成。

作者:裴红军

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