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甘薯瘟病的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智慧农民
原创
智慧农民致力于成为新时代农民手中的科普建设“新农具”
收藏

甘薯瘟病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一般发病田产量损失20%~30%,重病田达70%~80%,个别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症状

(1)苗期。用病薯育苗,当苗高15cm左右时,1~3片叶开始凋萎,苗基部呈水渍状,以后逐渐变成黄褐色乃至黑褐色,严重时青枯死亡。病苗微管束变黄,后变褐色,同时地下细根变黑,脱皮而腐烂,继续蔓延发展到茎基部皮层和髓部,变黑腐烂脱皮,只残留丝状维管束组织,茎变中空。

(2)成株期。大田生长期,病苗栽后不发根,几天后死掉。健苗栽后,蔓长30cm左右时, 病菌从伤口侵入,叶片暗淡无光,中午萎蔫,茎基和入土部分,特别在有伤口的地方,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水渍状,最后全部腐烂,有臭味,茎内有时有乳白色的浆液。生长后期,茎蔓各节。

防治

(1) 选用潮汕白、台城薯、金山247、南薯88号、华北48、湘农黄、广薯15、南京92、紫心、台农46、豆沙种、72选、普薯14号、湘薯5号、湘薯15号等抗病品种。

(2)认真执行检疫法规,按照《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建立无病留种基地,防止该病扩大。

(3)实行轮作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此外也可与高粱、甘蔗、大豆等轮作。

(4)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清除病薯、病苗,集中烧毁。

(5)栽前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浸苗10分钟,结合栽后泼浇,对前期发病有一定抑制作用。

发病规律

(1)气候因素。薯瘟病菌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繁殖为害,适温范围是20~40°C,病菌在温度为27~ 35°C、湿度在80%以上,雨水频繁的条件下繁殖得最快。(2)农业防治:山坡旱地发病轻,平地洼地,粘重地,微酸性的土壤,发病较重。连作地、与茄科作物轮作的地块,发病重。一般秋薯比冬薯,发病重。轻病地在灌水后病情扩展迅速。

侵染循环

病薯和病苗是甘薯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带菌土壤和有病的其他寄主植物也是侵染重要来源。病菌在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靠灌溉水,其次为带病薯种、病苗、带菌肥料、中耕等农事活动;远距离传播则借种薯、种苗的调运。此外,甘薯小象甲也可携带病菌传播。病菌经由伤口和侧根侵入,进入维管束组织繁殖,沿维管束组织向.上扩展。从感病的地下茎部蔓延到藤头而侵入薯块,引起薯块发病。

作者:何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