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迁徙的动物们,竟然也有自己祖辈相传的“文化”?

我是科学家
原创

作者:Brandon Keim

翻译:小蚕

编辑:Yuki

动物为什么迁徙?通常,人们把动物的迁徙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它们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呼唤”,然后启程跨越万水千山,奔赴新的栖息地。

(一群迁徙的斑马。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然而,这些动物究竟掌握哪些信息,又如何将这些信息传授给后代呢?这些问题对于羊、驼鹿以及其它需要迁徙的大型哺乳动物来说可谓生死攸关。但遗憾的是,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思考。

新的角度,新的思考

“保护现有的迁徙路线、动物的停歇地点以及粮草的季节性分布,不仅是保护有蹄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写道,“这样的举措还维护了迁徙动物所一直沿用的 传统认知和文化。 ”

美国怀俄明大学生物学家布雷特·杰斯莫(Brett Jesmer)和马修·考夫曼(Mattew Kauffman)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并不是第一个以这样的角度思考动物迁徙的人。比如,居住在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长期以来一直禁止猎杀北美驯鹿的首领以及鹿群中文化的守护者。除此之外,科学家们也已经描绘出北美野牛、白尾鹿以及其它有蹄动物的记忆和社会性学习的行为。

然而,由于一直缺少实验证据,杰斯莫和考夫曼的团队为近400只大角羊和驼鹿装上了GPS装置并进行全程追踪。他们发现,这些动物会追随所谓的“绿色波浪”,也就是春季到来之后,生长在动物冬季和夏季领地之间的那些郁郁葱葱的植被。

(大角羊。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代代相传的迁徙经验

在这些动物之中,有一些的祖辈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它们往往能在正确的时机找到最佳的觅食地点,因此迁徙得十分顺利;而剩下那些由保护学家重新引进、仅仅生活了几个世代的动物,它们的迁徙则没那么驾轻就熟了——更有甚者,如一些刚刚引进的动物,没有经验更丰富的动物在周围陪伴,它们根本就不会迁徙。

(角马迁徙。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个结果表明了有蹄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类似经济学的‘ 棘轮效应 ’(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不断累积当地的植物物候知识,”杰斯莫和考夫曼的团队解释说,“动物个体将自己累积的经验,通过一种文化传递的形式,使每一代族群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这个过程就是‘ 累积文化演变 ’。”研究人员预估从零开始直至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迁徙文化,大概需要花耗 12个世代 的时间。

来自加拿大谢布鲁克大学的生态学家马克罗·费斯塔-碧昂彻(Marco Festa-Bianchet)探讨了这些发现对于动物保护的启示。曾经,人们试图重新引进迁徙类的哺乳动物,不仅包括该研究中的大角羊和驼鹿,还有其它也许同样适用该结果的有蹄动物,但均以失败告终。现在人们恍然大悟:失败并不仅仅因为栖息地或盗猎等因素,或许还因为动物族群中缺少了必要的认知信息。

(角马迁徙。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与人们之前的忽视恰恰相反的是,保护这些知识在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至关重要。“一旦本地传统流失,”费斯塔-碧昂彻写道,“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重新建立 。 ”也许这些观点会让人类对迁徙的有蹄动物产生某些共鸣。毕竟不久以前,同样的文化机制才引领着我们的祖先横跨大陆。

排版:大庆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http://www.anthropocenemagazine.org/2018/09/mammal-migration-culture/

Jesmer et al. “Is ungulate migration culturally transmitted? Evidence of social learning from translocated animals.” Science, 2018

文章来源:

http://www.anthropocenemagazine.org/2018/09/mammal-migration-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