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纳米材料+响尾蛇毒,可能成为新型强效止疼药

我是科学家
原创

编译:Mr.Qiu

编辑:悲催的铊宝宝

审稿:Yuki

疾病,一直都是人类生命的巨大威胁。现代医学带来的抗生素和公共卫生学,让我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也有许多疾病是我们难以抵抗和治疗的,比如说神经性疼痛,就被公认为人类最难治疗的症状之一。

难以攻克的神经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 是指神经受损或神经系统缺陷引起的刺痛或灼痛感,目前全世界有数百万患者正因此而饱受折磨。这种慢性疼痛不仅改变了神经元系统的活性,还影响着神经元与免疫感受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常用镇痛疗法往往对这类疼痛收效甚微 。

(常用镇痛疗法往往对神经性疼痛收效甚微 | Pixabay)

尽管研究人员已经研发出许多新药,但许多患者在服用治疗自身症状的处方药时, 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同时还可能继续遭受着中度乃至重度疼痛的折磨 。因此,开发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新药仍然迫在眉睫。

响尾蛇毒素:一把双刃剑

响尾蛇这种让许多人毛骨悚然的爬行动物,有着致命的毒液,毒液中的 响尾蛇毒素 (crotoxin)甚至能分分钟要人小命。但是, 这种毒素也具有消炎止痛和麻痹肌肉的功效 。

那么,有可能将响尾蛇毒素制成镇痛药物吗?最近发表于《Toxins》上的一篇论文表明,研究者已经找到了一种降低响尾蛇毒素毒性,同时又能提高其镇痛效果的方法。经此处理的响尾蛇毒素,在未来有望用于缓解慢性神经性疼痛。

药理学家吉泽尔•皮科洛(Gisele Picolo)声称,他从2011年就开始研究这种响尾蛇毒素,就其镇痛作用而言,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毒性一直限制着它的应用。这是他首次将响尾蛇毒素与SBA-15复合,试验效果较为理想。

SBA-15:巧妙的载体

SBA-15是一种惰性纳米结构介孔二氧化硅,具有均匀的六边形纳米结构,孔径在10~50nm之间。SBA-15能够封装或吸附不同的蛋白质或肽,保护它们不被水解,不被有机溶剂、低pH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被认定为是一种很好的载体。

(不同孔径下SBA-15 的透射电镜图 | 参考文献[3])

当用作载体时,SBA-15可以降低毒性并增强不同化合物的活性 。由于SBA-15可以帮助减缓疫苗引发的化学反应,从而让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因此它最初被用作疫苗载体。在这项新研究中,它被用来降低响尾蛇毒素的毒性。基于动物的试验表明,被SBA-15包裹的响尾蛇毒素有可能为神经性疼痛的患者带来希望。

SBA-15给响尾蛇毒素带来的神助攻

科学家在患有类似神经性疼痛的小鼠身上进行了实验,他们发现使用了SBA-15之后,在不引起副反应的前提下, 响尾蛇毒素的使用剂量可以增加35%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使用SBA-15后, 响尾蛇毒素的止痛效果持续的时间更长 。

令人惊讶的是,科学家还观察到了口服响尾蛇毒素与SBA-15复合物带来的镇痛作用。研究数据表明了这种复合物在神经性疼痛控制中具有潜在应用, 同时也证实了SBA-15的保护潜力 。

(添加SBA-15不会改变响尾蛇毒素的功效|Pixabay)

通过检查小鼠体内的个体痛觉受体,科学家们能够确定 添加SBA-15纳米结构不会改变响尾蛇毒素缓解疼痛的功效 。更重要的是,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响尾蛇毒素作为一种蛋白质,口服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较低,而S BA-15可以防止响尾蛇毒素在胃里分解 ,也就是说 完全可以实现口服用药 。

离实际运用还有距离

科学家称,早期的研究结果给新药研发带来了希望,但离研发出响尾蛇毒素为基础的止痛药还有很长一段路。尽管最近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科学家们 尚未找到在实验室里合成响尾蛇毒素的简单方法 。

皮科洛称:“响尾蛇毒素是一种拥有复杂结构的大分子,在实验室里很难复制,所以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接下来科学家将继续尝试,打造出一种适合于人类的药物,不仅让响尾蛇毒素的疗效最大化,也让其毒副作用最小化。

排版:凝音

题图来源:Giuseppe Puorto / Butantan Institute

参考文献:

[1] https://www.sciencealert.com/scientists-have-worked-out-how-to-safely-use-rattlesnake-venom-as-a-painkiller

[2] https://doi.org/10.3390/toxins11120679

[3] 邢奕,崔永康,苏伟,尹丽鲲,刘应书,李子宜,路培.SBA-15脱除超细颗粒的机制研究[J/OL].工程科学学报:1-9[2020-03-10].https://doi.org/10.13374/j.issn2095-9389.2019.04.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