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刘录祥:核能辐照后,我要快速找出高铁锌的那株小麦

我是科学家
原创

9月19日,“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25期活动

“吃货,这边请”

本期演讲嘉宾

刘录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

《核能辐照后,我要快速找出高铁锌的那株小麦》

刘录祥采访视频:

“你怎么知道你的苹果是不是原产地生产的?通过稳定同位素溯源的办法,就可以鉴定出来。” 谈起农业新技术进展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副所长刘录祥很快提到了核技术在“餐桌问题”上的应用。在杂交育种和核能育种领域,刘录祥耕耘了35年。

核能诱变的随机性很高,有人认为核能育种“投入产出不划算”。刘录祥的策略是——既然诱变无法定向,那就想办法从不定向的诱变结果中, 快速找出我想要的那个 !

每一株上取一粒种子,在96孔电泳板上,一个孔里面放一粒种子,钼蓝染色液滴上去,4个小时就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来。“不用专门技术培训,随便一个人就一天可以做500多株。”

96孔电泳板 | 图虫创意

X射线很好,但还不够。

刘录祥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探索更多的诱变因素。希望能发现某种新的诱变因素,使用起来诱变效率更高、便捷性更好。

“过去十几年,我们探索地面高能加速器产生的重离子、模拟空间环境,这样的诱变技术,在突变类型、频率上都比传统的伽马射线、X射线更好。这是关键核心技术。”

刘录祥团队迄今已育出了20多个品种,在产量提升、品质改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很多是核能辐射育种的成果。

而科学研究,还有很多时候是失败。

一个品种的培育要经过8到10年的周期。可能前面的过程都非常完美,就在品系测试的那年,某个病害爆发,而这个新的品种不抗病。“做了8年的成果,可能在一夜之间被一个病毒、被一个细菌、被一个真菌干掉。这非常遗憾,但我们不能停留在这儿,我们要去寻找能对付的这种疾病、这种逆境的基因。”

新品种培育,还需经历品系测试 | 刘录祥供图

“我们不惧怕失败,惧怕的是没有新的想法。”刘录祥说,“科研工作一定要 不断有新的想法 。即便你的新想法常规看来可能有点儿幼稚,甚至有点儿天真。”

9月19日,欢迎来“我是科学家”,听刘录祥老师聊聊核技术与盘中餐的故事。

监制:吴欧

策划 / 编辑:麦芽杨

撰稿:李霄

排版:凝音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