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航空母舰,未来路在何方?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作者:刘一鸣 石海明(国防科技大学)

制作:光明网军事科技前沿

出品:科普中国

  近年来,美军航母舰队在世界范围的内的常年游弋已成常态。航空母舰这种攻守兼备的海上作战平台已为美国获取战略利益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借重。那么,航母为何能被当做耀武扬威的工具横行全球呢?

  航母威力的形成并非单艘航母所能实现的,通常是指航母战斗群的整体实力。以目前拥有航母战斗群最多的美国为例,一个航母战斗群一般由一到三艘航空母舰、一到两艘导弹巡洋舰、两到三艘导弹驱逐舰、一艘护卫舰、一到两艘攻击潜艇和一到三艘补给舰组成。航母战斗群具备以下三点主要优势:

  其一,战术层面:航母具备空中、海面、海底、对岸、电磁空间的广域作战能力。由于航母战斗群为多种武器装备的联合,其战斗力的发挥要超出单一武器的简单组合,达到1+1>2的效果。例如,在舰载预警机和“宙斯盾”系统的帮助下,水面舰艇上发射的导弹可以准确打击1000千米以外的目标。按照演习数据推测,理想情况下,每艘尼米兹级航母可以在一周内攻击2450-3690个地面目标,两艘航母一周内最多可以打击7000多个目标,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恐怖的打击能力。

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CVN68)

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CVN68)

  其二,战役层面:航母可作为整场战役的综合指挥中心,完成指挥、保障、兵力投送等任务。据一项研究显示,美军航母战斗群能够用于完成指挥控制、防空、反潜、反舰、对岸攻击、两栖作战、反水雷作战、特种作战、电子战、后勤支援乃至核攻击等总共21项作战任务,是一个综合集成的作战平台,足以为一场战役提供必要的力量支持。航母战斗群立体的自我防御能力也为其长时间作战提供了保证。

  其三,战略层面:航母可作为战略力量长时间保持全球范围内的前沿部署,改变国际局势。由于核动力航母几乎不需要燃料补给,因此航母本身可以在其他物资充足的情况下保持持续的军事存在。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航母战斗群出色的独立战斗能力和投送能力,都可以为国家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美国“林肯”号航空母舰(CVN72)

美国“林肯”号航空母舰(CVN72)

  航母的强大战斗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威慑能力固然不可替代,但其庞大的建造和维护、使用开支同样不可小觑。目前建造一艘大型航母约需至少40亿美元,还要耗资装备战机和各种武器,舰上几千名官兵薪金、训练和保养,费用巨大,使美军每年耗资约13亿美元。美航母寿命约30年,航母一生将吞金4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尚未涵盖舰载机的成本。纵然是在航母最多的美国,对于是否应该继续建造航母的争论也持续不断。就在争论还未完全平息之时,美国已经开始了新的航母建造计划,以对老旧航母进行更新换代。今年7月,据外媒报道,预计于2015年服役的杰拉尔德·R·福特号航空母舰再次被推迟服役,原因是建造尚未达到设计要求。作为该级别航母的第一艘,其成本已超支了23亿,使总耗资达到了130亿美金,预计整个项目总计将耗资430亿美元。由于不断暴涨的费用,这艘世界顶级的航母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包括许多政府监管部门。

  然而,耗资巨费的航母是否就无懈可击了呢?自有战争以来,武器装备的攻防发展总是螺旋式前进的。但人类军事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进攻性武器系统与防御性武器系统的发展并非并辔而行,而是存在某种不对称性。针对航母战斗群的体系破击之术几乎从“航母”概念产生时就已同步发展,随着精确打击武器的发展,航母的生存问题更是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争论。具体说来,航母主要面对如下几种威胁:

  其一,反舰导弹打击。目前世界上反舰导弹发展迅速,主要包括反舰弹道导弹、反舰巡航导弹两种。通过不同平台发射的反舰导弹,可以打击从120到1700公里范围内的航母战斗群。当高成本的远程反舰弹道导弹与低成本的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组合使用时,航母舰队的防御力量很难完全抵挡饱和攻击,只要有1-2枚导弹击中航母就能重创其战斗力,从而暴露更多弱点。

  其二,水雷防御。水雷尽管价格低廉、结构简单,但它具有易布难扫、隐蔽性强、破坏威力大、威胁时间长等优点。特别是现代水雷已逐渐走上智能化的道路,已采用了水雷与鱼雷、导弹合为一体的技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使用价值和范围。

  其三,恶劣天气、补给时打击。海面天气复杂多变,航母的行动和作战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天气状况,用于接收声、光信号的侦查、预警系统则更为脆弱。为此,航母需要专门配备用于搜集天气数据的保障系统,对航母及编队周围气象环境进行测量与预报。而岸基的作战系统则较少的受到天气影响,即使在同等气象条件下,陆地上的装备、人员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战效能。因此,在海上遭遇恶劣天气时对航母战斗群进行打击,成功率和效果都会更高。此外,为了适应各种舰船物资补给的需要,通常航空母舰编队中需要配备1∶4的专用补给船,而这些补给船往往是对方的打击目标。进行海上补给时,补给舰船与被补给舰船之间的航向需要相对固定,航速也要降低,只能以5-10节的速度航行;而且是多艘舰船并列航行,舰船之间距离间隔几十米,彼此机动困难。此时,由于舰载机起飞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组织有效的对空防御,加之补给舰船的加入,会使整个航空母舰编队的雷达反射体更多,反射截面更大,更容易被敌方探测发现。此时,航空母舰编队的航行的水下噪声也随之增大,易被对方潜艇发现和攻击。

我国海军“辽宁舰”在进行试验训练航行

我国海军“辽宁舰”在进行试验训练航行

  其四,电子攻击。作为航母战斗群正常运转的“软件”,通讯网络也是它的“软肋”。目前,已有技术手段不但可对预警机、舰载宙斯盾系统等实施干扰和精确打击,而且还可对预警、导航卫星实施摧毁,达到致盲目的。

  当代航空母舰更是汇聚各种高新技术的集大成者,其战术技术性能和攻防能力远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航空母舰可比拟。航空母舰迄今发展已近百年,期间受到各种兵力兵器多方冲击。但毫无疑问,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编队仍具有其他兵力兵器难以替代的巨大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航空母舰依然是海上作战兵力兵器中首屈一指的“大哥大”。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19世纪,英国正是凭借海上霸权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全球巡航,拱卫着美国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然而,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和平呼声的日益高涨,当代航母的运用已逐渐从武力打击走向威慑示形,其战争工具作用逐渐隐没,而战争符号作用愈发凸显。那么,未来航母发展的出路又该指向何方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慎重回答的叩问。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