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清朝时期,1万两白银意味着什么?属于什么水平?

CHN九象科技
让科技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
收藏

在清朝的时候10000两白银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但是越往后购买力也越差了。

先说清朝早期的外国情况。

1644年克伦威尔执掌英国之后,通过提高税收出售土地等方式也只不过是让当时英国的国库收入增加到了200万英镑,也就是大约600万两白银。

而在这一时期英国的一位顶级的封建主每年的综合收入也不过只有3000英镑左右,大约相当于0.9万两白银。

比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伯爵家族在1768年的地产租金收入也只有3450英镑,大约相当于10000两白银;一个中等的封建主每年的收入只有上千英镑,大约相当于2000-3000两白银。

在当时,英国的造船业已经非常发达,可以建造世界上最好的战舰,但是在成本上远高于荷兰人,这严重影响了英国的舰队规模。即使如此,1艘英国本土建造的战舰每吨的成本也要只不过50两白银。10000两白银足可以造1艘排水量200吨,拥有三四十门火炮的战船了。

至于普通老百姓,在当时收入就更低了。

在当时如果去给有钱人家做仆人,每年的收入也就8-10英镑,相当于20-30两白银,不过好在能够包吃包住。如果去工厂里做工或者自己当一个个体劳动者,辛苦1年的收入也就20英镑左右,大约相当于50-60两白银,可是由于不管吃不管住,所有的花销都需要从这笔钱里面出,结果就是实际的生活水准可能比做仆人还要差一些,而且还累。

可见,10000白银基本上相当于是一个顶级封建主1年的收入,或者英国普通劳动者两三百年的收入,足可以让一个普通家庭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了。

如果这笔钱拿出来去投资,按照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大约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报率,这笔钱每年就能获得2000-3000两白银的分红,基本上相当于一个普通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的所能创造的全部的收入。或者,相当于一个普通中等封建庄园主的年收入,足可以过上非常体面的生活了。

清朝早期清朝的情况。

相对来说,进入到清朝之后西方主要强国的人均收入正在逐渐对东亚地区形成反超,所以10000两银子在大清国购买力就更强了。

清朝早期一块地也就10两银子,10000两银子能够买1000亩好地。

在当时,如果把这些地租出去,大概能收一半的物产作为租金。1亩地平均能产两三百斤粮食,1000亩地每年通过租金就可以获得10~15万斤粮食。

每100斤粮食大约是1两银子,10~15万斤粮食折合成白银大约是1000~1500两,比在英国同时期把钱投入到商业活动中的回报率要低大约50%。但是考虑到英国当时人均收入普遍高于大清,这也不奇怪。

在大清朝此时一个绿营兵每年的收入大约是20两银子,一个普通中等家庭每年的收入也大约是20两银子,这笔钱可以买2000斤粮食,足够一个5口之家过上温饱的生活。

所以,用10000两银子买地来收租金,每年的收入至少可以相当于普通劳动者家庭(或者一个绿营兵)年收入的五十倍。

假如按照今天一个普通家庭年收入10万来计算的话,这笔钱相当于今天的五百万,10000银子就相当于今天的五千万元。

清朝后期国外情况。

清朝后期白银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白银价格的下跌。

进入19世纪之后,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国家,首先采取了金本位制度,其他世界强国先后仿效英国之后本国的货币和黄金挂钩,结果导致白银的价格大幅度下跌。

清朝早期,1英镑大约相当于3两银子,到了清朝后期1英镑大约相当于7两银子了。这个时候,已经计价的所有产品都因为白银价格的下跌显得昂贵多了。

比如,清朝早期一个英国普通劳动者每年的收入大约为20英镑,在清朝早期也就60两银子,但是在清朝晚期已经相当于大约140两白银。

到了1900年,英国人的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到了50英镑,大约相当于350两白银;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每年可以赚得100英镑,大约相当于700两银子。

这个时候,10000白银对当时的英国普通劳动者来说照样是一大笔钱,但早已经没有清朝早期那么夸张了,也就相当于1个熟练工人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全部收入。而与此同时,英国有钱人比清朝早期要有钱的多得多得多。

前面提到的威斯敏斯特伯爵家族,到1899年仅伦敦的地产收入就达到了65万英镑,大约相当于450万两白银。即使是普通的乡绅骑士每年也能获得1000~10000英镑的收入,大约相当于7000到70000两白银。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拿着10000银子去英国你会发现,这点钱也就能过个中产阶级生活。

清朝后期清朝国内的情况。

此时,大清国国内白银的购买力也正在大幅度下跌,每1百斤粮食的价格上升到了2两银子。

清军的收入也在提高,北洋常备军中招纳的普通士兵月收入就已经高达4.2两白银,每年能赚到50余两。即使是伙夫每个月的收入都高达3.3两,每年大约是40两。

可见,军中当差的伙夫每年的收入也能买2000斤粮食,和清朝早期的一名绿营兵的购买力差不多,足可以让一家老小实现温饱问题了。

不过这个时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并不好,因为清朝末年人口增加早已经超过了土地承载能力,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老百姓每年的收入相对于清朝早期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粮食价格上涨和人均耕地减少却让老百姓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就不错了。

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到海外讨生活。

在海外讨生活的待遇。

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老百姓出去打工的主要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那时候叫做南洋。在南洋做工的时候工资并不高,每个月去掉吃穿、渡海的路费、人头费等等,也就能剩0.5两白银,每年下来只能攒6两银子。但是,已经让他们不惜冒着各种风险来到这里从事挖矿工人、种植园工人等非常辛苦的工作了。

所以,太平洋另一头的美国对清朝人的吸引力极强。

虽然在19世纪的美国修路铁路危险、辛苦还遭到白人的不公平对待,但是每年省吃俭用的话积攒个100-200两白银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在当地不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还能吃经常吃到肉,这种生活标准在大清是只有地主阶级才能够享受到的。

吃的不错,每年攒的钱又能达到在老家5到10年的家庭总收入,所以即使辛苦一些大家也愿意没日没夜的干活。之所以当时白人不理解,是因为白人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洲,他们的收入都是比较高的,没有经历过大清当时的生活状况。

实际上,对白人来说如果让他们的收入能够大幅度增加,他们也会像清朝人一样抓住一切机会去工作。

比如,19世纪中期旧金山地区发现的金矿就引来了整个美国的狂热,但实际上来这里挖金矿即使是早期他们每年的综合收入大约也就相当于美国平均收入的3~5倍,但是这已经吸引大量东部地区的美国人坐着船,或者横穿蛮荒的中部地区,不远万里来到旧金山每天没日没夜的去在山里面淘金矿,他们所付出的风险努力和工作时间,比当时在美国打工的清朝人并不低。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来评论区留言。关注CHN九象科技,通过科普,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有太多奇妙无比的事情。